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校

注册:2012-1-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7 14:06: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央企高管成提拔无望官员肥缺:攒养老钱享清福

2013-01-16 07:41:48

2013011607570419726400.jpg

    近十年来,央企人事改革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当前,央企高管任命制度改革再次凸显了紧迫性和必要性。专家表示,由于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央企人事管理仍存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央企高管异化成特权阶级,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改革行政化的人事任免制度势在必行。


异化成升官无望的补偿


    中央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央企高管作为中央企业经理人,担负重要的义务和责任。2003年,国资委联合中组部首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央企高管7人,此后,央企全球招聘逐渐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央企全球招聘从1410位报名者中聘任了31人。
    然而,国企改制重组专家祝波善认为,由于央企的公司治理体系本身并不健全,全球招聘演变成选拔干部公开化,公开招聘来的职业经理人留任率不高,招聘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央企高管的任命仍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年薪动辄数百万,凭谁冲钱都想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些央企高管享有行政级别认定,职位异化为一种“荣誉”、“福利”或“补偿”。高管任命缺乏竞争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带来很多经济与社会问题。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由于经理人的市场定价机制还没有形成,行政任命制与薪酬激励存在较大矛盾,薪酬结构不尽合理,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选拔任用移植了官僚体制

   中央党校副教授王金柱称,国有企业虽然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但由于员工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方面“移植”了党政机关的体制,所以,存在一些干部制度中的常见弊端。
    徐洪才指出,行政化的央企高管任命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上都较弱,对企业经营、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都造成了负面影响。经济方面,央企高管身份游离于官员和企业经理人之间,异化的激励机制更容易引导其追求政治目标而非经济目标,滋生经济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进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经营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抑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社会方面,现有聘用考核机制的约束效果不足,致使央企高管异化成特权阶层,滋生腐b寻租现象,导致社会公平受损。
    他强调,国有企业应当真正地面向市场,对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全体国民负责。央企用人制度改革面临着固化的利益结构的阻碍,绝非一蹴而就。


  要转向“对出资者负责”

    “人总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搞活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其他要素的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徐洪才总结称,央企用人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转变经营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目前央企来说,任重而道远。
    他认为,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公开选拔制度,同时发挥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督防止内部操作。
    祝波善表示,央企需要真正把董事会的制度构建起来,完善的董事会结构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成分。在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公开招聘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建立企业内部对管理者的考核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建议,应对以往公开招聘的效果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评价,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改进不足,以作为决策依据。
    有专家建议,深化央企改革,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改变央企中存在的“对上负责”的状况,形成“对出资者负责”,即对财产所有者或股东负责的局面。


=========================================================================

央企“金饭碗”为何成了仕途的肥缺

2013-01-17 09:02:24 中国网

    央企高管的任命仍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1月16日《人民网》)

    央企高管是个高薪的“金饭碗”,是人人皆知的事,而央企人事改革也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社会对这种体制结构的诟病,也是基于在这种固有利益格局下,央企高管异化成特权阶级,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共识。但是,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显得任重道远的“大话题”——因为,“央企用人制度改革面临着固化的利益结构的阻碍,绝非一蹴而就。”

    如果把改革央企行政化的人事任免制度纳入转变经营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命题,那么,这还是属于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但是,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就是有涉权力蜕变的官场腐b问题了。

    央企“金饭碗”为何成了仕途的肥缺?当仕途的“失落”能用高薪“金饭碗”来弥补和平衡时,权力和金钱几乎就画上了等号。当官的目的在权力和金钱两条本来毫无关系的道上殊途同归,一下子把权钱关系变得勾肩搭背了。

    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年薪动辄数百万,凭谁冲钱都想干”。如果脱离现实语境,这应该是一个悖论。从“理论上”说,当官就是当“公仆”,是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差事,其意义只是在政治道德上的崇高,而不是经济报酬上的高薪。即使年龄偏大、提拔无望的官员感到“失落”,其落寞惆怅也应该是觉得一份政治抱负的壮志未酬。而当这份“失落”可以用一份高薪填补的心满意足,那么,在这种“官念”里,当高官就是为了厚禄。有道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吃不到“熊掌”就来点“鱼翅”吧,不就是一场“盛宴”么?

    这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央企用人制度改革面临着固化的利益结构的阻碍”的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一些央企高管享有行政级别认定,职位异化为一种“荣誉”、“福利”或“补偿”。“荣誉”、“福利”或“补偿”成为官位“属性”,除了“荣誉”还具有广义的积极意义外,“福利”或“补偿”就是权力自肥的写照了。一方面,把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当成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已经暴露出当官发财的仕途现状,以及终身享受这种厚禄的“约定俗成”;另一方面,在这种“固化的利益结构”里,不仅是一种企业的体制问题,而是把一个由全体国民出资的国有企业,变成了权力的“后花园”。

    因此,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成了仕途的肥缺,不仅是央企的公司治理体系本身并不健全,而且是权力寻租和权力蜕变的产物。即使撇开“央企高管身份游离于官员和企业经理人之间,异化的激励机制更容易引导其追求政治目标而非经济目标,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问题,就社会问题而言,把央企“金饭碗”当成仕途的肥缺,必然会因“聘用考核机制的约束效果不足,致使央企高管异化成特权阶层,滋生腐b寻租现象”。这可能就是“近十年来,央企人事改革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所在。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6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5 22:45 , Processed in 0.1806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