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晨光 半导体行业观察
从云端巨头的核心供应商到市场抛售的焦点,Marvell的转折充满戏剧性。其数据中心业务曾凭借亚马逊、微软等客户的AI定制需求实现58%的同比增长,但最新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数据中心营收预计环比持平,远低于市场对AI赛道的高增长预期。
这场暴跌背后,凸显着这家曾被视为AI红利最大受益者的半导体巨头,正遭遇市场最尖锐的质疑和拷问。
从定制芯片业务缔造的增长神话到核心数据中心营收不及预期,从云端大客户的订单波动到第三季度业绩展望的突然降温,Marvell的AI光环为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褪色?这场震荡背后,是AI需求周期性波动的必然,还是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的信号?
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起点,或许藏着这家公司正在遭遇的深层挑战。
千亿市值Marvell失速, 为何突然跌落神坛?
时间看回2024年底,ASIC芯片正处于爆发浪潮之中,Marvell站在巅峰时刻,凭借定制芯片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不仅一举超越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更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ASIC新星”——彼时ASIC业务已成为其核心增长引擎,累计设计超2000款定制芯片,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均是其客户,成为AI定制化浪潮的核心受益者,甚至被业内视作“博通之外的ASIC第二极”。
紧随其后,Marvell与亚马逊AWS达成五年跨代际合作协议,CEO Matt Murphy直言这是“推动AI定制芯片布局的重要里程碑”。同一时期,博通凭借AI收入暴增220%、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行业更预测中国ASIC加速服务器市场到2028年占比将接近40%,整个ASIC阵营一片向好,一切似乎都在印证这场专用芯片革命的不可逆之势。
然而短短数月,局势陡转直下。
2025年初,英伟达宣布成立ASIC部门、计划招募上千名芯片设计与AI研发人员,强势入局的消息尚未消散,身处风暴中心的Marvell就开始遭遇资本市场的无情抛售,昔日的千亿市值光环褪去,留下市场冰冷的质疑。
更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博通仍凭借与谷歌等大客户的长期合作维持高增长,两下对比更凸显Marvell的突兀失速。
从ASIC业务拉动营收、与AWS敲定重磅合作的高光,到核心业务营收不及预期、股价断崖式下跌的困境,Marvell的骤变背后,既有ASIC赛道从蓝海转向红海的竞争压力,也藏着其自身业务布局的隐忧。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ASIC玩家,为何在AI行业扩张期突然失速?
财报不及预期,数据中心业务增长遇挫 8月28日,Marvell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虽有亮点却也暗藏隐忧,这成为了市场情绪转变的导火索。
该季度公司营收达到20.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创下历史新高,调整后每股收益为67美分,与分析师预期相符。然而,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关注更为敏锐。公司给出的第三季度营收预期中值约为20.6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1.1亿美元。这一低于预期的指引,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引发了市场的剧烈反应。
Marvell财报截图
在数据中心业务这一关键板块,第二季度营收增长69%至14.9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0%,然而却未达到市场平均预期的15.1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作为Marvell的核心增长引擎,其增长主要依赖AI业务及电光互联产品,但AI业务收入约8.6亿美元,环比增长仅0.3亿美元,增速明显放缓。Marvell当前处于定制ASIC新品空窗期,收入仍依赖2024年量产的老产品,这让投资者对其增长动力产生质疑。
Marvell首席执行官Matt Murphy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第三季度数据中心收入将与上一季度持平,第四季度才会大幅增长,将此归因于定制AI芯片业务的非线性增长。
但这样的解释未能安抚市场情绪,投资者习惯了AI相关公司数据中心收入的强劲增长,对于这种增长节奏的放缓难以接受。在人工智能热潮驱动的资本市场中,Marvell仅仅“满足预期”已远远不够,高预期下的业绩未超预期,导致其股价在周四盘后交易中下跌11.28%,且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过40%。
大客户依赖,核心订单波动引危机 Marvell数据中心业务主要是为亚马逊、微软等云厂商提供定制芯片,以支持其人工智能工作负载。
然而,近期云厂商的战略调整正对Marvell的业务产生了不利影响。
微软的芯片发布计划延迟对Marvell影响深远:其Maia 200芯片推迟至2026年量产,Braga-R和Clea等型号更是延后至2028年或更晚。这对负责设计这些芯片部分组件的Marvell而言,无疑打乱了其业务节奏,相关订单和收入预期受到冲击,导致其定制ASIC业务陷入新品空窗期。第三季度预期环比下滑,与市场此前期待的加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同时,亚马逊作为Marvell的重要客户,其云业务AWS市场份额正逐渐被微软Azure和谷歌云蚕食。亚马逊AWS第二季度收入增长17.5%,而微软Azure销售额增长39%,谷歌云增长32%。
这种增长乏力可能放缓AWS的基础设施投入节奏,进而影响对Marvell芯片的需求。更关键的是,亚马逊下一代Trainium 3芯片的供应商存在争议,可能会被AlChip分流订单,而当前Marvell的ASIC收入很大程度依赖Trainium 2项目,若Marvell最终失去这一订单,其定制ASIC业务的能力将再次受到质疑,未来收入增长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从财报数据能看到,Marvell的数据中心业务目前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约四分之三,而在数据中心业务中,又高度依赖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少数几家大型云厂商客户。这种对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使得公司业务稳定性较为脆弱。一旦大客户在战略、需求或合作关系上出现任何变动,Marvell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以亚马逊为例,Marvell的定制ASIC业务当前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马逊的Trainium2芯片项目。但随着亚马逊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态势变化,其对芯片的需求和采购策略可能随时调整。若Marvell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或者无法开拓更多新客户、新业务,仅依靠现有大客户,在面临客户需求波动时,公司业绩将难以保持稳定增长,这也是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担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尽管Marvell在今年的AI发布会上将2028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期上调至940亿美元,并新增2家超大规模客户,但这些长期愿景难以缓解短期压力。尤其是在云厂商资本开支整体提升的背景下,其第三季度数据中心业务却预计环比持平,这种“逆周期”表现引发市场对其竞争力的质疑。
Marvell的困境凸显了定制芯片厂商的结构性挑战:既要应对云厂商基础设施建设的“非线性”波动,又必须在激烈竞争中平衡客户依赖与业务多元化。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将取决于其能否在微软新品量产前找到新增长点,以及能否保住亚马逊的核心订单。
业务单一之痛,非核心板块难撑增长 Marvell股价的持续下跌,除了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乏力外,其他业务的普遍疲软也加剧了颓势,暴露了Marvell业务结构单一的风险。
例如,曾贡献Marvell18%-20%收入的运营商基础设施业务,如今已沦为边缘业务。该业务2023年销售额暴跌68%至3.38亿美元,收入占比从巅峰时的近两成降至不足6%。这一滑坡与无线接入网络(RAN)市场的萎缩直接相关——2022至2024年间全球RAN销售额锐减100亿美元,降幅达22%。
更致命的是,核心客户诺基亚的疲软,导致其移动网络收入大幅下降,加之AT&T等客户转向爱立信,也使得Marvell在RAN领域的订单大幅缩水。尽管2026财年二季度该业务营收回升至1.30亿美元,上半年同比增长82%,但占总营收比重仅7%,难以扭转颓势。
此外,企业网络业务虽实现1.94亿美元季度营收,与运营商业务合计环比增长30%,但两者总和在总营收中占比仍不足20%,未能填补数据中心业务增长放缓的缺口。消费电子业务虽同比增长30%至1.16亿美元,但增长高度依赖游戏硬件的季节性需求,其存储控制器、WiFi芯片等产品缺乏持续增长动能,难以成为稳定支柱。
另一方面,汽车/工业业务的收缩更凸显了业务多元化的困境。该业务2026财年二季度营收仅0.76亿美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公司以25亿美元剥离汽车以太网业务,剩余的工业业务预计季度营收将降至3500万美元,长期年化收入仅1亿美元左右,对整体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
整体来看,这些非核心业务的集体低迷,使得Marvell在数据中心业务增长放缓时缺乏有效支撑。当定制ASIC业务陷入波动,其他业务既无法提供增长缓冲,也未能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对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线的担忧,成为股价自年初以来严重下跌的推手之一。
生态压制+赛道竞争,挤压Marvell生存空间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之外,黄仁勋的言论与AI ASIC市场的竞争格局,也进一步加剧了Marvell的困境。
近期,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明确强调GPU的全栈架构优势与生态系统壁垒,称其“不可替代”,直接质疑定制ASIC的竞争力。
他指出,英伟达从数据处理到推理的端到端平台、每瓦性能效率及广泛的行业支持,使其在AI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无疑削弱了市场对Marvell等ASIC厂商增长前景的信心。
从业务模式看,AI ASIC市场高度依赖IP设计与SoC集成能力。博通与Marvell虽均具备完整技术布局,但市场地位悬殊:博通以55%-60%的份额主导市场,为谷歌TPU、Meta MTIA等核心项目供货;Marvell仅占13%-15%份额,且过度依赖亚马逊Trainium系列订单。
这种差距背后是技术实力的分化——博通在SerDes IP等关键领域已实现224G速率,而Marvell虽布局3nm工艺与先进封装,却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反而面临AIChip等新入者的订单分流压力。
尽管ASIC市场景气度高涨,但竞争加剧正挤压Marvell的利润空间。博通凭借高毛利产品与自研IP支撑起60%的毛利率,而Marvell虽维持相似水平,但随着更多厂商入局,定制业务毛利率承压风险凸显。
更关键的是,黄仁勋强调的“每瓦性能直接影响收入”,进而击中了Marvell的软肋——在云厂商成本敏感的背景下,英伟达的生态优势可能削弱客户对定制ASIC的投入意愿。
不难推测,这种行业格局下,Marvell陷入两难:既需应对博通的压制与新对手的挑战,又要承受英伟达生态优势带来的市场信心冲击。其15%左右的市场份额在高速增长的赛道中显得微不足道,而股价今年迄今超过40%的跌幅,正是市场对其竞争力与增长确定性担忧的直接反映。在黄仁勋描绘的GPU主导图景与博通的强势挤压下,Marvell的ASIC业务增长前景逐渐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Marvell引机构分歧: 一边唱空一边看多?
基于当前处境,行业机构对Marvell的评价也呈现出分化态势。
其中,一部分机构较对其为悲观,Summit Insights分析师Kinngai Chan指出,第三季度黯淡的前景意味着Marvell定制ASIC业务将出现下滑,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负面意外。原本市场预计其定制ASIC业务会因赢得多家超大规模客户设计订单而加速增长,但管理层却提及该业务的“不稳定性”,这让市场对其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外资分析师担忧Marvell在Amazon ASIC的占有率可能下滑,且ASIC全年营收恐减少。摩根士丹利警示,Marvell的ASIC规模仍落后竞争者,且大客户采取多供应商策略,这对其未来成长不利。
不过,也有机构相对乐观。Stifel分析师Tore Svanberg表示,Marvell已做好准备利用ASIC市场,尽管该业务要变得更加多样化并实现更持续增长还需12到18个月时间。Piper Sandler 分析师重申对其股票的“增持”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95美元,认为人工智能仍将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公司XPU销量有望大幅加速。
这种分歧的背后,实则折射出市场对Marvell当前处境的深层担忧:在AI芯片需求爆发的行业红利期,这家公司正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一方面,要直面英伟达、博通等头部厂商的挤压,在AI芯片采购优先级中处于次选地位,难以抢占核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深度受制于大客户的战略摇摆,微软AI芯片量产延迟打乱其订单节奏,亚马逊AWS市场份额下滑可能削弱需求,且大客户多供应商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其业务增长空间。
这种“内外承压”的现状,也解释了为何机构对其前景评价分化:乐观者看重ASIC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以及Marvell在定制化领域的技术积累;而悲观者则更关注短期客户需求波动、竞争劣势带来的业绩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行业机构普遍认为,Marvell虽在ASIC市场手握机遇,但要将机遇转化为稳定增长,还需跨越客户依赖、竞争突围等多重挑战,短期内的业务调整与市场适应仍需时间。
Marvell的困境与突围之路
从千亿市值的ASIC新星到年内股价腰斩,Marvell的震荡轨迹,既是AI芯片行业“高预期下容错率极低”的缩影,也暴露了定制芯片厂商依赖单一业务、大客户的结构性短板——对亚马逊、微软等核心客户的深度绑定,让其不得不承受微软芯片发布延迟、亚马逊AWS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冲击,甚至面临Trainium 3芯片供应商被Alchip分流的风险;而博通在定制XPU和网络业务的强势竞争,更凸显其在关键技术领域与头部玩家的差距,难以将3nm工艺布局等技术储备转化为市场优势。
但这场由财报不及预期、客户需求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引发的危机,并非终点。在AI基础设施持续扩张的浪潮中,Marvell或许仍手握重构竞争力的关键筹码。
有业内人士向笔者表示,Marvell的核心突围机会,首先扎根于不可替代的技术基本盘。
一方面,Marvell的高速互连业务已展现出强韧性:其800G光模块需求推动数据中心营收稳步增长,即将进入样品阶段的1.6T光模块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而PCS技术实现1000公里传输距离的突破,更让其在硅光赛道建立差异化优势。这种“光+电”协同的技术能力,恰好契合AI算力集群从电互连向光互连转型的趋势,随着XPU与光互联配比从1:1向1:10升级,这一业务将成为抵御行业波动的“压舱石”。
另一方面,ASIC市场的长期红利并未消失。尽管短期面临客户订单波动,但该市场增长空间广阔。2019年Marvell收购Avera Semiconductor整合的专业资源,为定制芯片业务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已有18个定制芯片项目处于开发中,涵盖XPU设计与互连集成,另有超50个潜在项目,预计合同期内可带来750亿美元收入,目标2028年将市场份额从13%-15%提升至20%。
尤其在AI推理需求崛起的背景下,其为亚马逊Trainium、微软Maia定制的芯片,精准匹配云厂商“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精准匹配云厂商“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叠加英伟达因90% AI计算市场份额面临的反垄断威胁,超大规模客户降低对英伟达依赖的需求,更为Marvell的定制XPU及互连业务创造了更多机会,一旦度过当前新品空窗期,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然而,要将机遇真正落地,Marvell需在多个维度破局:一是客户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加速拓展其它潜在客户,目前与AWS的五年协议已构建稳定基础,新客户的突破将显著降低订单波动风险;二是技术迭代,以3nm工艺和先进封装技术巩固Trainium 3的竞争力,应对Alchip的分流压力,缩小与博通等对手的差距;三是盈利优化,依托60%的毛利率优势,通过产品结构升级与合理涨价,对冲行业竞争带来的利润挤压。
从长远看,Marvell的价值锚点在于对AI基础设施趋势的卡位,若能抓住2026年微软、亚马逊新品量产的关键窗口,同时在AI推理市场爆发中抢占先机,这家曾错失短期红利的ASIC厂商,有望重新回归赛道核心——不是复刻英伟达的通用GPU路径,而是在“定制化+高速互连”的细分领域,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