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线覆盖总体原则 在中国移动4G网络建设初期,由于使用频点较高且现网站点选址难度日益增大,易出现室内外覆盖不足的问题,应综合采用多频段混合组网、宏微结合和引入新覆盖技术等手段,有效提升网络覆盖水平和改善网络质量。 本汇编针对TD-LTE建设不同场景的特点,围绕网络覆盖不足、容量需求较大、站址新建或改造复杂度较高、网络结构复杂等多种问题,通过对典型场景优秀案例的剖析,提出可推广的规划建设方案,对所在场景典型案例的场景特点、建设难点及规划建设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优化和解决方案,为改善TD-LTE全网覆盖水平提供参考。 1.1 无线网络设计指标要求4G室外连续覆盖区域应达到下表中的指标要求: 表1.1-1 室外连续覆盖分场景规划指标表 注:根据建筑物穿透损耗将主城区分为高穿损、低穿损场景,高穿损场景指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务、密集居民区等区域,其他区域为低穿损场景。 4G建设有室分分布系统的覆盖区域应达到下表的指标要求: 表1.32 室分分布系统的指标要求 | | | | | | | | | 营业厅(旗舰店)、会议室、重要办公区等业务需求高的区域 | | |
注:对于室内覆盖系统泄漏到室外的信号,要求室外10米处应满足RSRP≤-110dBm或室内小区外泄的RSRP比室外主小区RSRP低10dB(当建筑物距离道路不足10米时,以道路靠建筑一侧作为参考点)。 通过4G室外覆盖室内场景的,室内指标应达到下表的指标要求: 4G高铁高速连续覆盖区域应达到下表的指标要求: 1.2 无线网络分场景覆盖原则1.2.1 立体组网建设,分层分区域破解特定场景深度覆盖难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在局部的区域,楼宇密集,人流量巨大,且建筑物呈现高低交错分布,采用常规的蜂窝网和微蜂窝已经无法满足此类场景的建设需求,需要立体组网建设,分层分区域的解决此类场景的深度有效覆盖。 针对主要道路和普通建筑,可以通过宏蜂窝完成主体覆盖;对于小街小巷,需要通过微蜂窝和微微蜂窝完善覆盖;对于大型建筑,通过室分、Nano Cell/Small Cell等手段解决深度覆盖;对于部分无法建设室分的超高层建筑,考虑天线上仰,楼层对打等方式予以解决。充分发挥网络优化作用,区分典型场景加强网络优化对室内话务的吸收作用;优先考虑采用多样化的室外、室内基站手段实现室内覆盖,建立宏站和室分联合优化机制,确有需要时再行考虑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 1.2.2 利用多种类型主设备、灵活组网,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站址解决不同场景覆盖需求从扇区配置、发射功率、覆盖能力、承载用户数等角度出发,无线网基站主设备产品类型可分为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Femto/Pico)、Relay基站几种。 丰富的主设备类型有助于灵活组网,在不同场景中结合不同的配套建设手段,适应不同场景的覆盖建设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站址同时降低物业协调的难度,以加快网络建设进度,提高网络覆盖的深度。 1.2.3 应用各类美化手段和方案,注重基站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及和谐度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加上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无线电磁波辐射的错误认识和传播,使得很多基站建设因此而被迫换址,甚至停建,造成网络的盲点和盲区。通过应用各种美化手段和方案,达到基站建设外形和周边环境高度一致,减少居民投诉,提高站址获取成功率及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美化手段的使用切勿照搬硬套,应根据周边环境需要,充分勘查调研,合理规划和设计,融入环境,符合美学需要,与环境和谐。因此在具体使用中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美化天线类型。同时要满足一般天线抗震、抗风、防雷接地等要求,满足施工可操作性,及后期维护的方便。 美化天线的使用及外罩材料要保证达到网络的覆盖需求,或者说达到可接受的覆盖需求,避免因美化天线外罩性能问题导致新的弱覆盖,浪费基站建设投资。 1.2.4 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及应用,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方案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的出现,从推出到实际应用会有很长的熟悉和推广期,同时具体工程建设人员会依赖以往建设经验和模式,不熟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场景和技术方案,因此需要加大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手段,共同破解建设难题。 2 室内外覆盖设备、技术简介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案的出现,无线室内外覆盖技术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室外覆盖从常规的宏蜂窝、微蜂窝拓展为街道站、分布式覆盖、微微蜂窝、立体网覆盖等多种形式。室内覆盖从常规的传统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发展为光纤分布系统、皮蜂窝、飞蜂窝等多种形式。 以下针对具体的无线室内外覆盖技术手段分门别类的概括性介绍,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可以灵活的加以组合运用,不局限于本《建设细则》所介绍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