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等兵

注册:2008-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6 14:37: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通信工程强制性条文摘录

(讲 义 提 纲)

康 忠 学









四 川 省 通 信 学 会(打印)
2005.06.09


通信工程强制性条文摘录
长途干线光缆数字传输工程
5.1 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 YDJ44-89
3.2.3 光缆与其他设施、树木、建筑物等最小距离要求应符合表3.2.3-1、表3.2.3-2和表3.2.3-3的规定。
架空光缆与其他设施、树木最小水平净距表 表3.2.3-1
名称        最小净距(m)        备注
消火栓        1.0       
铁道        地面杆高的4/3       
人行道(边石)        0.5       
市区树木        1.25       
郊区、农村树木        2.0       

架空光缆与其他设施、树木最小水平净距表 表3.2.3-2
名称        平行时        交越时
        垂直净距(m)        备注        垂直净距(m)        备注
街道        4.5        最低缆线到地面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胡同        4.0        最低缆线到地面        5.0        最低缆线到地面
铁路        3.0        最低缆线到轨面        7.5        最低缆线到轨面
公路        3.0        最低缆线到路面        5.5        最低缆线到路面
土路        3.0        最低缆线到路面        4.5        最低缆线到路面
房屋建筑                        距脊0.6
距顶1.5        最低缆线距屋脊或平顶
河流                        1.0        最低缆线距最高水位最高桅杆顶
市区树木                        2.5        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郊区树木                        1.5        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通信线路                        0.6        一方最低缆线与另一方最高缆线

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物间最小净距表(m)表3.2.3-3
名称        平行时        交越时
市话管道边线(不包括人孔)        0.75        0.25
非同沟的直埋通信电缆        0.5        0.5
埋式电力电缆        35kv以下        0.5        0.5
        35kv以上        2.0        0.5
给水管        管径小于30cm        0.5        0.5
        管径小于30—50cm        1.0        0.5
煤气管        压力小于3kg/cm2        0.5        0.5
        压力为3—8 kg/cm2        0.5        0.5
排水沟        0.8        0.5
房屋建筑红线(或基础)        1.0       
树木        市内、村镇大树、果树、路旁行树        0.75       
        市外大树        2.0       
水井、坟墓        3.0       
粪坑、积肥池、沼气池、氨水池等        3.0       

注: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交越的净距可降为0.15m。

5.3.8光缆线路标石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光缆接头、光缆拐弯点、排流线起止点、同沟敷设的起止点、光缆特殊预留点、与其他缆线交越点、穿越障碍物地点以及直线段市区每隔200m,郊区和长途每隔250m处均应设置普通标石。
2.需要监测光缆内金属护层对地绝缘、电位的接头点均应设置监察院测标石。
3.有可以利用的标志时,可用固定标志代替标石。
4.标石埋深60cm,出土40cm,标石周围土壤应夯实。
5.普通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的正上方。接头处的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线路的路由上,标石有字的一面应面向光缆接头。转弯处的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线路转弯的交点上,标石朝向光缆转角较小的一面。当光缆没公路敷设间距不大于100m时,标石可朝向公路 。
6.标石用坚石或钢筋混凝土制作,规格有两种:一般地区使用短标石,规格为100cmХ14cmХ14cm;土质松软及斜坡地区用长标石,规格应为150cmХ14cmХ14cm。
7.标石编号为白底红(或黑)漆正楷字,字体端正,表面整洁。编号应根据传输方向,自A端至B端方向编排。一般以一个中继段为独立编号单位。
8.标石的编号及符号应一致并符合图5.3.8所示。

图形  略

5.4.5 凡敷设水底光缆的通航河流,应按设计院要求划定禁止拖锚的区域,在过河段的河堤或河岸上设置水线标志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线标志牌应按设计要求或河流大小采用单杆或双杆标志牌,并应在水线敷设前安装在设计确定的位置上;
2.水线标志牌应设置在地势高、无障碍物遮挡的地方,其牌的正面应分别与上游或下游方向成25——30度的角度。
3.水线标志牌设置在土质松软地区或埋深达不到规定时,应加拉线,水泥杆根部应加底盘、卡盘等加固措施。

4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线路工程
6.1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14-91
4.4.1 长途干线光缆埋深应符合表4.4.1规定。

敷设地段        埋深(m)
普通土、硬土        ≥1.2
半石质、沙砾土、风化石        ≥1.0
全石质、流沙        ≥0.8
市郊、村镇        ≥1.2
市区人行道        ≥1.0
穿越铁路(距道碴底)、公路(距路面)        ≥1.2
沟渠、水塘        ≥1.2
河流        按水底光缆要求
石质\半石质地段应在沟底和光缆上方各铺100mm厚的细土或沙土.

7  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   略
8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
8.1 一般规定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C/T2008—93
2.0.2建筑物内的电话线应一次分线到位,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确定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2.0.2.1 住宅楼每户应设一对电话线,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2.0.2.2 办公楼和业务楼每15-20m2的房间应设1-2对电话线,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2.0.2.3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根据具体用途确定电话线对的数量。
2.0.2.4 每250户住宅宜预留一部分公用电话线。
8.2 地下通信配线管道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C/T2008—93
3.1.1 城市住宅区内地下通信配线管道规划应与城市主干通信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的规划相适应,必须与道路、给排水管、热力管、煤气管、电力电缆等市政设施同步建设。
3.1.2 城市住宅区内地下通信配线管道应与城市主干通信管道和各建筑物通信引入管道或引上管相衔接。其位置应选择在建筑物和电话用户多的一侧。
3.1.3 通信管道的管孔数应按终期电缆条数及备用孔确定。建筑物的通信引入管道,每处管孔数不应少于2孔。
3.1.8 先行建设的建筑物应预埋引入管道,预埋长度应伸出外墙2m,预埋管应由建筑物向人孔方向倾斜,坡度不得小于4‰。
8.3 电话通信暗配管设计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C/T2008—93
4.1.1 暗配线管网(简称暗配管)应由电缆竖井、电缆暗管、电缆线槽、室内嵌式通信电缆分线箱(组线箱)、用户电话引入线暗管、过路箱(盒)和电话出线盒等组成。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02—2003  (提纲)
1 总则
2 干线光缆传输系统
应符合2.0.1----2.0.4的相关规定
3 光缆线路系统制式及容量的选择
应符合3.0.1----3.0.3的相关规定
4.路由选择——符合4.0.1—4.0.14
5.光缆线路敷设安装
5.1 敷高方式选择----符合5.1.1----5.1. 14
5.2光缆结构选择----符合5.2.1----5.2.4
5.3 光缆敷设的一般要求----符合5.3.1----5.3.6
5.4直埋光缆敷设要求----符合5.4.1----5.4.13
5.5管道光缆敷设要求----符合5.5.1----5.5.13
5.6架空光缆敷设要求----符合5.6.1----5.6.16
5.7水底光缆敷设要求----符合5.7.1----5.7.15
6局站站址选择与建筑要求----符合6.1---6.2
7光缆线路防护
7.1防强电---符合7.1.1----7.1.6
7.2防雷----符合7.2.1----7.2.4
7.3 其他防护符合7.3.1----7.3.3
8光缆线路维护
8.1维护机构----符合8.1.1----8.1.2
8.2维护器材----符合8.2.1----8.2.2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YD5007—2003  (摘录)
9  通信管道
9.1 管道规划的原则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
2.0.1 通信管道与通道规划应以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通信管道建设规划必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2.0.2 通信管道与通道应根据各运营商发展需要,进行总体规划。
2.0.3 城市街区内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楼外应预埋通信管道,并应与公用通信管道相连接。
2.0.4 城市的桥梁、遂道、高等级公路等建筑应同步建设通信管道或留有通信管道的位置。必要时,应进行管道特殊设计。
2.0.5 通信管道与通道规划应与城市道路和地下管道规划及其现状密切结合,主干道路可在两侧修建管道。管道建设宜与相关的市政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进行。
9.2 通信管道与通道路由和位置的确定
3.0.1通信管道与通道路由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信管道与通道路宜建在城市主要道路和住宅小区,对于城市郊区的主要公路也应建设通信管道。
2.选择管道与通道路由应在管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分路建设的可能(包括在道路两侧建设的可能),以满足各运营商的需要和管道网路的灵活性。
3.通信管道与通道路由应远离电蚀和化学腐蚀地带。
4.选择地下、地上障碍物较少的街道。
5.避免在已有规划而尚未成型,或虽已成型但土壤未沉实的道路上,以及流沙、翻浆地带修建管道与通道。
3.0.2 选定管道与通道建筑位置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1.宜建筑在人行道下。如在人行道下无法建设,可建筑在慢车道下,不宜建筑在快车道下。
2.高等级公路上的通信管道建筑位置选择依次是:在隔离带下、路肩和防护网以内。
3.为便于电缆引上,管道位置宜与杆路同侧。
4.通信管道与通道中心线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红线。
5.通信管道与通道位置不宜选在埋设较深的其他管线附近。
3.0.3 通信管道与通道应昼避免与燃气管道、高压电力电缆在道路同侧建设,不可避免时通信管道与通道和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0.3规定。

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名称        平行净距(m)        交叉净距(m)
已有建筑物        2.0       
规划建筑物红线        1.5       
给水管        d≤300mm        0.5        0.15
        300mm <d≤500mm        1.0       
        d>500mm        1.5       
污水、排水管        1.0  *1        0.15  *2
热力管        1.0        0.25
烯气管        压力≤300kpa(压力≤3kg/cm2)        1.0        0.3  *3
        300kpa<压力≤800kpa
(3kg/cm2<压力≤8kg/cm2)        2.0       
电力电缆        35kv以下        0.5        0.5  *4
        35kv以上        2.0       
高压铁塔基础边                2.5       
通信电缆(或通信管道)        0.5        0.25
绿化        乔木        1.5       
        灌木        1.0       
                       
地上杆柱        0.5=1。0       
马路边石边缘        1.0       
铁路钢轨(或坡脚)        2.0       
沟渠(基础底)                0.5
涵洞(基础底)                0.25
电车轨底                1.0
铁路轨底                1.0
*1: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m;
*2: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
*3:在交越处2m范围内,煤气管不应做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作包封;
*4: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3.0.4 人孔内不得有其他管线穿越。
3.0.5 通信管道与铁道及有轨电车道的交越角不宜小于60度。交越时,与道岔及回归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与有轨电车道或电气铁道交越处如采用钢管时,应有安全措施。

9.3 通信管道容量的确定
4.0.1 管孔需要量应按业务预测及具体情况计算,各段管孔数可参考表4.0.1的规定估算。
管孔数量表      表4.0.1
     期别

使用性质        本  期        远  期
用户电缆管孔        根据规划的电缆条数        馈线管道平均每800对占用不1孔,配线管道平均每400对占用1孔
中继电缆管孔        根据规划的光缆或电缆条数        视需要估算
过路进局电缆        根据需要计算        根据发展需要估算
租用管孔及其他        按业务预测及具体情况计算        视需要估算
备用管孔        2-3孔        视具体情况估算
4.0.2 管道容量应按远期需要和合理的管群组合类型取定,并应留有适当的备用孔。为便于维护和施工,水泥管道管群组合宜组成矩形体,高度宜大于其宽度,但不宜超过一倍。塑料管、钢管等宜组成形状整齐的群体,形体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4.0.3 在一条路由上,为避免多次挖掘马路,管道应按远期容量一次敷设。在远期管孔需要量过大的宽阔马路上,可将管道建在马路的两侧或建通道。
4.0.4 进局管道应根据终局需要量一次建成。管孔大于48孔时,可做通道,由地下室接出。
9.4 通信管道材料及选择
5.0.1 通信管道常采用的材料主要有:水泥管块、硬质或半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管以及钢管等。
5.0.2 水泥管道:由于水泥管块一直是通信管道建设采用的主要管块,且技术成熟,价格低廉,水泥管块被广泛用在城区的主干和配线管道建设上。水泥管块的规格和使用范围应符合表5.0.2的要求。
水泥管材  表5.0.2
孔数х孔径
(mm)        标称        外形尺寸
长х宽х高(mm)        适用范围
3х90        三孔管块        600х360х140        城区主干管道、配线管道
4х90        四孔管块        600х250х250        城区主干管道、配线管
6х90        六孔管块        600х360х250        城区主干管道、配线管

5.0.3塑料管道:由于塑料管道较水泥管道施工方便,并伴随塑料管材的价格降低,已逐步广泛用在通信管道的建设上。
5.0.4 通信用塑料管的材料主要有两种,聚氯乙烯(PVC-U)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由于聚氯乙烯(PVC-U)管的耐低温性不如聚乙烯管,在低于-70度的特殊环境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U)管。
5.0.5 塑料管道结构有:单孔双壁波纹式塑料管、硅芯式塑料管、多孔式塑料管(包括蜂窝式塑料管和棚格式塑料管等)。工程中使用时应符合规范要求。
1.双壁波纹式塑料管,其管道外径一般在100——110mm范围(也可按照需要生产),单根长6m,可广泛用于城区内的主干、配线管道、桥梁上的主干管道建设等。
2.硅芯式塑料管,其内壁有硅芯层起润滑作用,磨擦系数小,被广泛用在光缆保护管。硅芯管的外径在32—60mm之间,每根长可达2000m。常用硅芯管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表5.0.5-1要求。



硅芯管的规格尺寸  表5.0.5-1
序号        规格        外径D(mm)        壁厚(mm)        适用范围
1        60/50mm        60        5.0        光缆、配线管道
2        50/42 mm        50        4.0        光缆、配线管道
3        46/38 mm        46        4.0        光缆、配线管道
4        40/33 mm        40        3.5        光缆、配线管道
5        34/28 mm        34        3.0        光缆、子管、配线管道
6        32/26 mm        32        3.0        光缆、子管、配线管道

1.        多孔管(单孔为圆形或六边形),生产方式为多孔一体的结构,受力均匀,结构紧凑。管孔从3—7孔,单管外径一般在25—32mm,也可根据需要任意组合生产。管材长一般在6k以上,盘绕式最长可达200m,盘长也可根据需要生产。多孔管规格尺寸应符合表5.0.5—2的要求。
多孔管规格尺寸  表5.0.5—2
序号        名称        型号        孔数        内孔直径        等效外径        长度        适用范围
1        管式三孔管        Ф28х3        3        3-28        76.5        150        光缆、配线管道
2        管式四孔管        Ф25/32х2/76        4        2-25.6 2-32        76.5        150        光缆、配线管道
3        管式五孔管        Ф25х5/76        5        5-25.6        76.5        150        光缆、配线管道
4        埋式五孔管        Ф28х5/88        5        5-28        88        6-8        光缆、配线管道
5        埋式六孔管        Ф32х5/100        5        5-32        100        6-8        光缆、配线管道
6        埋式七孔管        Ф32х6/100        6        6-32        110        6-8        光缆、配线管道
7        埋式八孔管        Ф32х7/119        7        7-32        119        6-8        光缆、配线管道

2.        蜂窝管(单孔为五边形或圆形),生产方式为多孔一体的结构,受力均匀,结构紧凑。管孔从3孔到7孔,单管内径一般在25-32mm,管材长一般在6m以上。使用范围同多孔管。
3.        栅格管(单孔为方形),按需要可组合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不同孔径、不同孔数的结构。单管径可在28-90mm,也可根据需要任意组合生产。管材长一般在6m以上。使用范围同多孔管。

5.0.6 关于管材的选用,对于城区新建的道路应首选水泥管道;对于城区原有的道路道路各种综合管线较多,地形复杂的路段应选择塑料管道;用于光缆建设的专用管道应选用塑料管道,并应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管孔与管孔组合。

6 通信管道及人孔建筑
6.0.1管道和人孔的荷载与强度,其设计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
6.0.2 管道应建筑在良好的地基上,水泥管道应有基础;除地质确系坚实者外,塑料管道也应有基础,并可按土壤条件采用素土夯实、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敷设塑料管道应根据所选择的塑料管材情况,采取相应的固定组群措施。
6.0.3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和冻土层内的地段应进行特殊设计。
6.0.4 人孔应防止渗水。对于地下水位较高地段,管材可采用塑料管等有防水性能的管材。
6.0.5 根据地下水位情况,人孔的建筑队程式可按表6.0.5的规定确定。

人孔建筑程式表  表6.0.5
地下水情况        建筑程式
人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砖砌人孔等
人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在土壤冰冻层以下        砖砌人孔等(加防水措施)
人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在土壤冰冻层以内        钢筋混凝土人孔(加防水措施)

6.0.6人孔型式应根据终期管群容量大小确定。
6.0.7 根据管道容量大小和人孔在管线上所处的位置,人孔型式可按表6.0.7的规定选用。

型式        管道中心线交角        备注
直通型        ≤22.5        适用于直线通信管道中间设置的人孔
斜通型
(扇型)        15度        7.5——22.5       

适用于非直线折点上设置的人孔
        30        22.5-37.5       
        45        37.5-52.5       
        60        52.5-       
        75        67.5-82.5       
三通型(拐弯型)        ≥82.5        适用于直线通信管道上有另一方向分歧分歧通信管道,其分歧点设置的人孔或局前人孔.
四通型(分歧型)                适用于纵横两路通信管道交叉点上设置的人孔,或局前人孔.
局前人孔                适用于局前人孔.
手孔                适用于光缆线路简易塑料管道分歧引上管等

6.0.8下班人孔应建混凝土基础,遇到土壤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增设碴石地基和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6.0.9 郊区光缆专用塑料管道\配线管道引上或支线可设手孔.。


7 通信管道埋设深度
7.0.1管道深度(管顶至路面)不应低于表7.0.1的要求,进入人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不少于0.4m,管道顶部距人孔上覆底部的净距不小于0.3m。
各种管道顶至路最小埋深应符合表7.0.1的要求。
路面至管顶的最小深度表  表7.0.1
类别        人行道下        车行道下        与电车轨道交越(从轨道底算起)        与铁道交越
(从轨道底算起)
水泥管、塑料管        0.5        0.7        1.0        1.5
钢管        0.3        0.5        0.7  注        1.2  注
注:应加保护措施。
下列情况应作相应的调整或进行特殊设计:
1.        城市规划对今后道路扩建、改建后路面高程有变动情况时;
2.        与其他地下管线交越时的间距不符合表3.0.3的规定时;
3.        地下水位高度与冻土层深度对管道有影响时。
7.0.3 管道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渗入管内的地下水流向人孔。管道坡度应为3‰——4 ‰,不得小于2.5‰;如街道本身有坡度,可利用地势获得坡度。
在纵剖面上管道由于躲避障碍物不能直接建筑时,可使管道折向两段向下平滑地弯曲,以利渗水流向人孔,而不得向上弯曲(“U”弯)。
8  通信管道弯曲与长度
8.0.1 人孔的位置宜设置在设计的电缆分支点或引上点处、管线拐弯点上、道路交叉路口或拟建地下引入线路的建筑物旁,并注意保持与其他相邻管线的距离。
8.0.2管道段长按人孔位置而定。在直线路由上,水泥管道的段长最大不得超过150m;塑料管道可适当延长,高等级公路上的通信管道段长最大不得超过250m。对于郊区光缆专用塑料管道,根据选用的管材形式和施工方式不同段长可达1000m左右。
8.0.3 每段管道应按直线敷设。如遇道路弯曲或需绕越地上、地下障碍物,且在弯曲点设置人孔而管道段又太短时,可建弯管道。弯曲管道的段长应小于直线管道最大允许段长。
水泥管道弯管道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36m。弯管道中心夹角宜尽量小,以减小电缆敷设时的侧压力。同一段管道不应有反向弯曲(“S”形弯)或弯曲部分的中心夹角大于90度的弯管道(“U”形弯)。
8        电缆通道
9.0.1 电缆通道容量大,可敷设的电缆条数多,如遇到下列情况可考虑建筑电缆通道。
1.新建大容量电话局的出局段;
2.通信管道穿越城市主干街道、高速公路、地下铁道等今后不易进行扩建管道,且管道容量大的地段;
3.需要建设通信管道,且所需管孔数过大的街道。
9.0.2 电缆通道的大小和埋深
电缆通道的宽度宜为1.4——1.6m,净高应不小于1.8m。
电缆通道埋深(通道顶至路面)应不小于0.3m。
9.0.3电缆通道应建筑在良好的地基上,可按土壤条件采用混凝土基础或钢筋混凝土基础。
9.0.4 电缆通道建筑应采用有效的防止漏水、排水、照明及通风措施。
10 电缆进线室设计
10.0.1 市话局终局容量在10000门以上及综合通信楼,应设置专用的电缆进线室;在5000——10000门时,宜设置 专用的电缆直线室;终局容量 在5000门以下时,可在室内地沟或壁槽内进行电缆分支或成端。
10.0.2电缆进线室的设计院原则
1.电缆进线室在建筑物中所处位置应便于进局电缆进局,应设两面三刀路进线,即进局电缆 可从两个不同方向进入电缆进线室。
2.电缆进线室的大小应按局所终局容量设计院,进局电缆引入电缆进线室所需的进局管道或通道的大小亦应按终局容量设计。
3.电缆进线室应为专用房屋,除小局的电缆充气维护设备室外,不应与其他房屋共用。电缆进线室宜设置在测量室的下面或邻近测量室。
4.电缆进线室在建筑物中的建筑方式,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半地下建筑方式,以利于通风、防止渗漏水和排水。
5.电缆进线室宜靠近外墙安排,以利整个地下层的平面布置和合理利用。
6.电缆进线室的净高和面积应满足容量和工艺的要求。
7.电缆进线室的布置 应便于电缆的施工和维护,各方向进局电缆进线方便,以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技术要求。
10.0.3电缆进线室建筑
1,电缆进线室内不宜有突出的梁和柱。
1.        电缆进线室内严禁煤气管道通过,其他管道也不宜通过。若有暖气管通过电缆进线室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不应影响电缆布置和布放。电缆进线室不得作为通往其他地下室的走道。
2.        进局管道穿越房屋承重墙时,必须与房屋结构分离,管道上不得承受承重墙的压力。
3.        电缆进线室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不应渗漏水。为防止局前人孔和进局管道中的积水进入电缆进线室,进局管道口的所有空闲管孔应采取有效的堵塞措施。为便于排水,在电缆进线室内进局管道口附近的适当位置挡水墙或积水罐。电缆进一室应设有抽、排水的设施。
4.        电缆进线室应具有防火性能。采用防火铁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1000mm。
5.        电缆进线室应设置上线槽或上线孔。
6.        电缆进线室预留的孔、槽位置应准确。四壁和天花板应抹光粉刷,地表面应抹平。
7.        电缆进线室外应设有防有害气体设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应按每小时不小于五次容积计算。要求 在室内工作时能达到普通通风的要求。
10.0.4 电缆进线室内应有白炽灯照明,除设有普通交流照明和保证照明系统外,还应设置事故照明灯,电灯应采取防潮、防爆措施。两种交流照明灯应相间排列。适当距离装设防潮电源插座,插座离地面高1400mm。所有灯线开关及插座均采用暗线。所有照明开关应设在电缆进线室入口处。
10.0.5 电缆进线室内应装设地气线。地气线经上线孔至总配线架,最后接至总配线架的总保护地气线。
局所房屋建筑结构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时,电缆进线室四周墙柱内的钢筋应留有引出端子(每隔8——10m至少有一处引出端子),电缆进线室的地气线可就近与钢筋引出端子焊接。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6 23:12 , Processed in 0.5427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