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大校

注册:2009-7-106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3-27 10:03: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原创 通信窗

01
电信——老牌通信企业

三家运营商,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但是却经常出入政府单位,事实上,也变相承担了一些政府职能,因此类似于政府单位,也是有序列的。一般政府单位发文,都是默认电信、移动、联通这样的排序。

此次调研,我们去的第一站自然也是电信。公司坐落在老城区,过去的路有点窄,不过路两边很有“烟火气”:房子不高且有点破旧,但卖水果、日杂的小摊小贩小门店比较多,很有老街的感觉。

来到电信大楼,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大楼明显比周边的建筑高,而且里面还“别有洞天”,占地面积非常大。跟他们聊下来,才知道,这座电信大楼落成时是该区的地标性建筑。

进了大院,发现整栋大楼除了他们自己办公,还有好几层出租给了别的公司。我们调侃当地电信老总说他是“包租公”,他调侃地说到:“只是个保安而已,租金全入了省公司的账,县分公司一毛钱没得。”

李总在座谈交流时,反复提电信是一家传统的老牌企业,并称前身可追溯到1883年成立的官督商办电报分局,具有百年历史。这个“百年老店”的说法,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了解我国通信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电信确实是历史最悠久的电信企业,现在的移动原来只是从电信的一个无线部门分拆出去发展起来的,联通也是为了打破电信的垄断后来才成立起来的。

该县分公司,共有人员478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合同制员工215人(平均年龄44岁),外包员工263人,本科人员以上,占比21.27%。

从员工数量来看,电信员工是三家中数量最多的,平均年龄也是最大的。这或许是电信发展活力不强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年龄都摆在那呢!

平均年龄大,除了工作活力不强,还有个隐藏的问题,就是退休人员多。退休人员多,企业负担就重,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企业的发展,对大家的薪酬也构成负面的影响。退休的员工,大多岗位等级都不低,退休工资非常可观,很多现任员工的待遇就被他们给平均了。

有位细心的同事,发现了电信大楼的门口挂了两块牌子:中国电信**分公司、***电信局。我们调侃老总:没想到你们还是“红顶商人”啊!

老总苦笑到:“这是过去的称呼了,大家既然都习惯这么叫,我们就一直没换掉。”后来,他又补充到:“虽然,我们不是政府机构,但是政府很多应急保障,还是第一个会想到我们。”

三家调研下来,发现此话确实不假。就拿疫情防控的视频会议保障来说,虽然三家运营商都有参与,但是大多数非常重要的场合还是电信在通信保障。

这说明,电信在宽带市场上确实打出了品牌,在多数用户的心中,电信的宽带是质量最有保障的。现在从宽带市场的占有率来看,移动反超了电信。不过,大家都知道,移动靠的就是低价策略,这对于政府、大型企业,这些不差钱的单位来说,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老总还介绍,他们还有十几个姑娘,常年在行政服务中心上班,为政府接听“区长热线”,因为它们在固话市场上长期拥有绝对的优势。虽然,这块蛋糕现在越来越小,产生的价值也越来越低,但是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拓展客源的渠道。

02
移动——强势的主导运营商

第二站,我们去了移动。

与电信不同,当地的移动坐落在刚开发不久的新城区。他们的办公场所不是独门独院,而是在一座很高的商务大厦里买了几层楼,作为办公地点。

办公场所因为是新楼,又是全新装修,现代化气息很浓郁,与电信大楼的古朴陈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移动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通往会议室走廊两旁的墙上,做了很多宣传展板,有党建的、有企业文化的,还有一面荣誉墙。会议室边上,是员工休憩室,里面很大、有隔间,一半是健身房,一半是茶吧。

茶吧提供书籍、咖啡、茶、果汁,还有几个摆布很考究的沙发,灯光也是专门设计过的,走进去感觉很是温馨。

当地移动老总,看起来很年轻,一问是85后,老总都当了几年了,大家直夸他年轻有位。他说隔壁市有个副总比他大两岁已经当了一年地市公司副总了。随后,打趣地说:“当官得趁早,现在要求干部年轻化,省公司班子成员强制要求必须有45岁以下的人员”。

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整个公司有员工有400多一点,外包员工占了一半以上,自有员工的平均年龄才为35岁,比电信年轻了近十岁,而且本科人员以上人员占比超过七成,还有十来个研究生。

从他们的人员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就可以看出,作为最年轻的电信运营商(广电除外),它的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员工大多处于壮年期,退休员工又很少,人力资源的产出高。

从这个角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移动“有钱”,经常敢去“送、送、送”;为什么员工的待遇在大多数地方比其他两家高。分钱的大多都是现在挣钱的,大家当然分得多了。如果像电信那样,10个人挣钱,12个人分,那么分得肯定就要少。

当然,任何待遇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晚上散步时我们特定到三家公司边上转了转,发现晚上9点多了,移动公司大楼还有稀稀松松一些灯亮着,其他两家,基本都下班了。

移动老总很豪气地跟我们讲:如果跟三家比,我们很多方面都是遥遥领先的——移动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70%,家宽的市场占有率也是高于电信,5G基站建设的数量比他们两家加起来还多,员工的待遇平均一年比其他两家同等职级要高个3到5万。

接待我们的一个小姑娘,定的是7岗,每月到手6500作用,去年年终奖拿了将近10万,公积金、社保之类的很多都是按顶格交的。我们听了之后,还是比较羡慕的。

当然,这是主导运营商才会有的待遇。虽然,从全国来看,移动算是主导型运营商,用户总数超过其他两家之和。但是,也有个别地方的移动发展得不怎么好。

比如,某直辖市的移动,去年就曝出向员工倡议减少交公积金与员工共渡难关。据了解,它在当地移动市场的占有率才20%左右。

20%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其他两家来说,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也没曝出类似的新闻。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移动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在移动用户市场,靠的是规模优势。一旦规模上不去,大量的建设投入就可能就会把公司利润全部吃掉。

之所以说移动是强势的主导运营商,除了移动自身员工散发出的“意气风发”和“斗志昂扬”,我们在其他两家座谈时,也会时不时地听到他们抱怨移动“仗着自己有钱,搞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之类的话。

03
联通——突破中的混改企业

最后一站,我们去了联通。

说实在的,去了其他两家再去联通,会突然感到很大的落差。电信的楼虽然旧,但是地盘很大;移动虽然没楼,但是办公场所很现代化、很温馨、很气派。

但是,联通的楼,既不大,也不新,更谈不上气派,大楼甚至都没有明显的标识。导航提示快到时,开车的司机,不得不减慢速度探头去找。

公司规模比前面两家要小很多,总共员工才200出头,自有员工80几个。在组织架构上,除了其他两家一样的,人力、财务、综合、纪检(党群)等职能部门,市场、政企、网络等生产部门外,还有一个产业互联网办事处。

据了解,联通集团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多地都先后设立了产业互联网公司,致力于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展开新的探索。产互办事处就主要承接相关业务的落地工作。

大家都知道联通一直在深化混改,互联网化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没想到在基层的公司竟然也能看到互联网化的印记,看样子“互联网”的基因确实在混改中混进了联通人的血液中了。

在座谈中,联通的老总多次给我们介绍,他们联合某某信息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疫情防控信息化产品,还有一些是助力复工复产的信息化产品。

据他介绍,在传统的公众市场上,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是很低的,大约为15%。联通集团早期有不少领导有军方背景,所以在公众市场方面,部队算是一块根据地了。如果部队比较集中的地方,可能市场份额会多一点。

在整个座谈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讲跟哪家公司合作建了一个什么工业互联网之类的项目,这让我感到,联通的混改真的是有成效的。虽然,在传统的业务上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产业互联网方面貌似已经做出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的已经有一些成果了。

传统业务早已证明是片红海,没有多大前景了;随着5G时代的到来,工业互联网将会是一片新的蓝海。联通老总这一论断听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为了说明他们对新的业务领域的重视,他举了个例子:市里面有个大型的工业互联网项目,为此,他们市公司专门从华为、阿里等科技公司“挖人”组建了一个团队,集团公司专门组建技术团队进行支撑。

据了解,混改后的联通在体制上,更加强调一体化、更加强调“协同作战”,对于大型的项目很多时候都是由省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直接提供技术、产品方案等方面的支撑,基层公司负责具体的落地。

这是体制,有点类似于新军改后部队的体制,专业公司管“战”负责核心技术、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各区域公司管“建”负责寻找“商机”建好营销线和落地执行线。这种体制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协同效能,发挥出“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优势。

混改后的联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与阿里、腾讯等战略合作者有着很多密切的联络,甚至经常共享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共享,可不是免费使用,联通当地老总补充说道:联系多了,自然知道他们哪些人适合干什么工作,方便“挖”人。不过“挖”来的人,都是花了大代价的,有些大型项目的核心成员年薪都在50万以上,这个待遇远高于市公司老总。

他还笑着说:有人说我们联通人的工资低,如果是普通员工的话,平均下来可能比他们是要低点。但是,只要有一技之长,能谈下项目、建好项目,以我们现在的灵活的机制,给的待遇是要高于另外两家的。

最后,他总结到:“只要你是我们需要的人才,给多少待遇,可以由你说了算!”

本来看到他们的办公场所,心情还是有点失落的。不过,看了几个产业应用案例、听了他们老总对公司业务转型的介绍,顿时对联通公司“刮目相看”起来……

篇幅关系,写的也有点累了。关于三家运营商的特点,下次找机会再专门撰文了。

举报本楼

本帖有 29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0 13:06 , Processed in 0.51790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