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软件补充:AD属于入门级,Mentor-PADS属于中级,Candence属于高级。 PCB板上的绿油属于阻焊层。 过孔:从顶层打通到底层(彻底打透);盲孔:从顶(底)层打通道中间层(只有一头有洞);埋孔:从中间层打通到中间层(板子上看不到任何洞)。工艺复杂度:埋孔>盲孔>过孔,因此一般少用盲孔或埋孔,因为价格昂贵。 铜片填充方式中:Fill为四四方方的一块铜皮,Region为任意多边形的铜皮。 GND焊盘通过一个十字架连接到周围的GND铜皮,采用十字架是为了防止散热过快而影响焊接。 Mask层用来进行丝印,当表层不够用时,可用Solder层画个线(因为该层会露出来,露出来后在上面涂上焊锡即可实现飞线)。 PCB板层中,酸性工艺(负片)用来画Plane层,Plane层主要腐蚀画线部分(用来进行电源层和地层的分层),而碱性工艺)(正片)用来制作Layer层,Layer层主要保留画线部分,其余部分都腐蚀掉。 机械层的画线主要是为了方便机器进行对准好进行自动安装。 需要安装受力元件时需要加大焊盘面积(采用长椭圆的焊盘)。另外,直插过孔式焊盘孔大小要以管脚(管脚为四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为半径来画焊盘。 PCB布局:1、导入元器件后,首先隐藏GND和Power的飞线,GND和Power飞线可以通过过孔连接到GND层Power层,因此可以放置在最后进行连接。 2、采用流程图法进行布局布线,比如将系统功能分为:电源-->滤波-->放大-->中频-->射频-->匹配-->天线,将电路以功能进行分区,从左到右先布电源,再滤波,再放大.......保证电流流向的单向性。 3、在分区布线时,优先布信号线,信号线的特点是短,而且是一端接一端,因此采用“一头靠近,逐线连接”。 第二讲: 在以漂亮的结构完成电路板的布通,这种情况只能算入门......... 要想深入理解PCB,一定要深入理解电流在电路板上是如何流动的? 电流流动中关键问题:电路不光要考虑信号的传输路径,更要考虑到它的返回路径,电流返回路径核心:始终选择一条阻抗最小(电阻+电抗)的路径返回到信号起始端。 比如:在下面的两个路径,在信号不同频率时,信号会选择如何返回到信号端。 当高频时,信号会选择一条回路阻抗(较长的那根线,因为这根线的回路电感最小,因为回路阻抗也最小(频率超过kHz时,感抗起主要作用))最小的路径返回到信号起始端。回路电感:也可理解为信号线和回流路径所包围的面积,一般说的两条线有互感是因为回流路径有重合。 P125:在GND平面分割方面,有时宁愿让信号线多绕弯,也要保证GND平面分割最少(因为分割平面会导致信号回路路径改变),而且回流路径做好,少层板的性能将和多层板性能几乎一样。 在公共路径上,其中一条信号的改变将会改变公共路径上的电位信息,因此在设置返回路径上,尽量对具有较大返回电流的器件设置一条单独的返回路径。 在GND设置方面,不建议使用“模拟GND,”“数字GND。”建议使用“敏感GND”和“干扰GND”。其中,“敏感GND”指器件的地电位不可有任何轻微的偏移(比如高倍运放的接地端),“非敏感GND”比如电动机,GND电位即使有零点几伏的差别对器件也没啥影响,“干净GND”:电流小,频率低,接地点电位几乎不变(测试方法:在GND端外加一个如何电阻电感之类的小负载,如果GND电位几乎不变,那就是干净GND,如果GND电位变化大,那就是“骚扰GND”)。另外,地电位=返回路径*回流路径阻抗 CMOS驱动输出电路,由于每次信号的反转都会对输出端口电容进行一次快速的充放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CMOS驱动会需要一个很大的充放电脉冲电流(有时高达10A),如果电源有时由于阻抗原因不能及时提供所需电流,那么在可能会造成反转电平电压的降低,为此采用电容耦合的方式,通过电容的补偿作用,来满足短期的电流需求。 全靠电容C供电时,电压跌落不超过5%:¥(t)=0.05*V2*C/P 另外,并联谐振会产生高阻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