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 | | |
| | | 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能对有线网、无线网等网络接入设备实施统一监管 | |
| 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专线不低于100M,配置具备防火墙、防病毒、网络入侵保护、流量管理、上网行为管理等功能的网络安全设备,实现对校园网络的有效安全防护 | |
| 采用区域统建/租用/自建等方式建有数据中心,具有校园全域数据沉积及分析功能 | |
| | |
| | 每个教学班均配备交互式教学设备,并能接入武汉教育云平台,能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 | |
| 教室具备高度集成的多媒体一体化设备,支持但不限于中控、功放、扩声、无线投屏、无线AP等系统功能 | |
| | 智慧教室内的各类应用系统账号统一,支持借助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 | |
| 具备校内、校际网络录播、直播、点播、互动功能,支持互动教研和会议等网络教学教研活动 | |
| 建有智能调节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对教室内教学设备、照明、温度等设备统一管控,具备对环境和应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上报能力 | |
| | 人工智能实验室按照4:1的生机比配备笔记本电脑;配备人工智能教学网络平台、模块化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套件;配置可拆装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套件、VR学习体验设备及配套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动手实验配置必需工具 | |
| | 校园出入口有访客、人员身份识别、测温系统,校园有出入记录及人员体温电子化可查 | |
| 建有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能实现对校园出入口、重点区域及师生活动集中区域全覆盖,视频监控的影像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市电断电后视频监控系统能正常工作不少于8小时 | |
| 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校园智能广播及电视系统,具有校内广播及直播功能。 | |
| | | |
师生能根据权限实现数字图书期刊的检索、浏览、下载,实现对馆藏相关档案和资料的访问、查阅、下载 | |
| | 建有校级物联网管控系统,能通过移动端或PC端实现对学校空间内相关设备远程一键式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内设备管控及应用数据统计、分析、上报 | |
| 校园建有一卡通系统,涵盖门禁、消费、储物、借书等方面,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 | |
| | | 学校建有统一的校园应用门户,包含但不限于外网门户、个人空间、应用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角色及权限不同设置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 |
| 对接武汉市教育密码数字身份发行管理系统,建有校级用户中心、认证中心、消息中心;师生以统一账号登陆校本应用系统或第三方应用系统 | |
| 接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能管理接入中台的各项应用;有日志管理工具,提供统计、告警、分析等功能 | |
| 学校建有校级数据交换中心,具备为上级和授权的第三方提供数据交换共享能力 | |
| | 定期开展基于武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等规模化应用 | |
| 课前能利用信息系统和工具进行备课;课中能用信息化软硬件及数字资源协助教学和学习;课后具备配套资源平台进行拓展学习 | |
| 教师熟练有效运用智能教学设备、资源平台、网络空间等开展协同教学活动;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广编程教育 | |
| 建有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教学系统,能实施精准学习分析和教学干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重组;能围绕日常“教与学”过程累积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诊断,实现学生弱点精确诊断、教学内容精确优化 | |
| 有市级(四星)、省级及省级(五星)以上信息化专项科研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取得阶段性成果。 | |
| 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含区级)信息技术应用类评比竞赛。每年获奖师生人数比例不少于参赛总人数的5% | |
| 学校机构空间、教师个人空间应用活跃;空间资源和工具应用率达80%以上 | |
| | 通过PC端、移动端,利用校务管理系统开展工作,包括通知公告、流程审批、公文流转、会议安排、周安排、教师考勤、问卷调查、数据上报等 | |
| 通过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入学、选课、排课、课表、排考、网络阅卷、 成绩登记、成绩分析管理等工作 | |
| 利用信息化手段,参加并组织各层级教研、教研培训、协同备课活动;开展跨学科、跨年级教研活动 | |
| 建有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多元化、过程化、立体化、数据化评价,全面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 | |
| 建有教师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教师成长成果、培训、评教、课题等全数字化记录,教师成长数据可统计可管理 | |
| 面对家长提供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实现家长报名、签到、活动等工作网上管理与发布;建有家校共育课程 | |
| | | |
| | 行政办公效率提高、管理便捷;教育教学质量、德育等工作成效明显 | |
| 基于大数据智能“教与学”评价体系,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 | |
| 星级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经验,在全国或省市区交流,示范作用明显 | |
| | | 建设有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成体系的学科课程资源,每学年专职教师人均开发不少于2个优质智慧教学课例包(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视频、课件、评价工具等) | |
| 积极共享课程资源,每学年在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并共享一定数量(师均≥1个)的优质智慧教学课例包 | |
| | 建有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创客教育/STEAM教育)、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校特色活动等主题资源 | |
| 积极共享主题资源,每学年在武汉慕课平台上发布学校优秀主题资源(≥1门课) | |
| | 智慧图书馆配置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资源;电子读物达到3000种或容量达到50T以上,并逐年更新 | |
| | | 具有信息敏感度和鉴别力,以及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概念与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应用技能 | |
| 能在数字化环境中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制定解决方案;认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其基本原理 | |
| 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评价、加工、处理、管理学习资源;能应用数字化工具创作数字化作品,并积极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80%以上学生能利用空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
| 能够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能在信息化环境中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信息 | |
| | 掌握电子白板、录播设备、网络学习空间等常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或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等资源处理软件的常用操作,掌握对应学科专用软件的常用操作 | |
| 能够利用恰当方法获取、制作、整合所需教学资源,并建立个人教学资源库进行管理;能够独立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并根据学生反馈和课堂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 |
| 50%以上专任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模拟课堂、双师课堂、直播互动课堂等创新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 |
| 80%以上专任教师每年开设不少于 1 次的校级及以上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开课、研讨课或汇报课,20%以上专任教师有市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研究成果 | |
| 能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浏览传播有害信息,不泄露同事或学生隐私信息;注意预防计算机病毒,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 |
| | | 有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建立管理、教研、教学、保障协同工作机制 | |
| | 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制定教育信息化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推进工作;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建立有效考核激励机制 | |
| 将教育信息化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所占比例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20% | |
| 重视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培训,有培训计划及考核激励机制 | |
| 积极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维护培训服务外包等多种社会合作发展机制,汇聚各方力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 |
| 建有完善数据安全、容灾备份机制;制定预案,定期演练,确保学校数据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