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因工作原因,打电话咨询其他地市做运维的一位同事。聊天中得知这位四十多岁的大哥在今年双选的时候主动辞去网络部数据主管一职,来到区县担任解决方案经理。
电话挂断之后我十分惊讶与钦佩。在我们这个四十多岁就算“高龄”的“铁饭碗”行业里,大哥选择到区县、来一线,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他身上充满的正能量与保持向优秀致敬,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很多人眼中,四十多岁仍未被提拔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结束,便开始寻找一个相对舒适的位置学着如何躺平。但是这位大哥却选择了一线,从头开始学习如何设计解决方案,编写招标文件。电话中大哥的语气充满了干劲,企业需要转型,我们就需要身先士卒;如果总有一批人冲锋在前,那为什么不是我们?况且我们本身又有技术积累。电话中我被大哥的这几句话打动。如果这番话是在有职场关系的场合中说出来,虽然我也认为它很可贵,但是我总觉得话里面可能包含着表态和逢迎。在这样一通毫无利害关系的电话中听到它。我是没有理由不被感动的。因为这是心底的声音,是一位大哥向后辈传递的能量。
我向优秀致敬。
一直想把自己标榜成终身学习者的我对终身学习者的理解是不断的向优秀致敬,不断地学习提升。在电话中大哥也提到了他如何向优秀致敬——三四年前,他还从事数据维护专业,一个小伙子求职来到网络部在机房值班。小伙子从入职到转正花了三年时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一个从事技术岗位的同事,从入职到转正的概率都极低,更不用提只用三年时间来完成这样的操作了。所以这是一个很抓人眼球的现象,背后肯定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一定是家里有关系!“
如果听到这样来分析问题的人,我心里其实是有一点点为此感到可悲和怜悯的。如果我们向优秀致敬的态度是除了“关系”就是“送礼”的话。那我们就永远无法变得优秀,因为这样分析问题会阻断我们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优秀的人真正优秀的原因,那么我们的认知永远停留在“仰望优秀”的维度。不会再去学习优秀者身上的特质,不再去努力,不再去自律,也不再与优秀有关,然后永远停留在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生桎梏中。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伙子仅仅花了三年就完成了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转变呢?
小伙子来到公司在机房值班两年后,主动提出想进入网络传输专业,并获得领导的同意。在传输专业的一年里,小伙子熟悉专业的基本技术操作后就把华为、中兴、瑞斯康达等厂家的驻地工程师请到办公室,就技术问题进行学习。同时询问并学习厂家工程师们日常的技术工作。本来需要厂家来操作的很多开局数据、割接数据。小伙子主动提出自己要尝试一起完成,时间长了也就熟悉了。之后的割接工作,小伙子便直接不劳烦厂家工程师前来,独自一人完成数据割接。并且作为初到者仅用一年的时间在省公司组织的IPRAN技能大赛中打败包括省公司的一众高手,获得个人第一名的成绩。
大哥跟我讲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觉得可贵的不是这个小伙子这么好学,这么努力,这样敢于去做自己分外的事情。而是在网络部这样相对安逸的环境里,仍然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罗永浩曾经说过,“如果你在荒谬的环境中呆得久了,你就感觉不到荒谬。这就像满满一屋子人个个在那里放屁,越来越臭,最后一屋子彻底臭了你就没感觉了;从外面进来的人才知道臭......但如果谁在里面也能感觉到臭...这种人正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像在优秀道路上一骑绝尘的“中国脊梁”那样,但是我们可以作为追随者,作为奋斗者,虽然我们无法与“中国脊梁”齐头并进,但我们要努力跟他们在一条跑道上奔跑。如果这样对于我们来讲都是困难的话,那请坐在观众台上的我们,向优秀者,不是不屑,不是怀疑,不是诋毁,是见贤思齐,是不忘初心,是向优秀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