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11-10-183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31 15:5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出现硕博毕业人数超本科生的情况,有关“要不要考研”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a82d894d-f873-4717-ba33-60ab5835c811.jpg

随后,@中国青年报 发起一系列投票,超2万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64.1%的受访者表示本科毕业有必要继续升学,其中,
50.6%的受访者认为“学历还是敲门砖”。54.8%的受访者给自己设定的受教育目标是硕士毕业及以上。

3c6270a1-aa88-4505-8d14-2633e8c2def4.jpg
fd484ab6-dfa0-4873-8295-cb9c396cc38c.jpg

专家:研究生阶段受教育人数占我国高等教育10%左右

广东某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绍仪
感觉身边很多人读研是抱着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高考”。

在深圳工作的黄子芮是一名去年毕业的文科硕士。她则认为,大部分人应该在本科阶段就掌握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如果硕士、博士只是多花了几年时间去完成在本科就该完成的事,那就是浪费时间。

针对部分高校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生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北京、上海硕博毕业生超本科生是一个正常现象,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壮大的标志,也是实现建成人才强国目标的基础。”

他表示,在高收入国家,研究生阶段受教育人数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在20%左右,目前我国在10%左右,而且主要聚集在北上广、长三角等大城市,因此在未来还有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招聘应该是岗位与能力相匹配,而不是岗位与学历相匹配”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升学,是否意味着在职场上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没有竞争力?

家住内蒙古的吴俣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他认为由于高学历求职者人数不断增多,招聘方的学历门槛也越来越高,“但不能事事都要求学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学历是教育的一个外在标志,招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岗位与能力相匹配,而不是岗位与学历相匹配。“如果仅追求学历,就会造成浪费,而且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学历。”

储朝晖认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要回归理性,不能盲目追求学历。

b0a33d3d-4e6d-4c78-a871-28c4d48494a0.jpg

李立国也指出,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也不意味着更有竞争力,人才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现在高学历人士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不匹配上。比如很多研究生希望毕业后留在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人才高度拥挤,但中小城市又存在人才需求缺口”。“从个人期望的角度看,研究生普遍对薪酬期望比较高,但不同行业薪酬标准不一样,要从长远职业发展角度看待薪酬问题,不能只关注起始薪酬,有的行业薪酬虽高,但可能是青春饭。”

李立国建议,地方政府要将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解决高学历人才供需错配问题,“比如在住房上提供补贴,在就业上引进大企业,提供更为充足的岗位,吸引更多人才”。“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此外,绍仪认为,要形成崇尚劳动的观念,对所有职业予以尊重,让年轻人有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做想做的事。

针对“考研热”的情况,此前,中青评论发文称:考研并非人生的必经之路。从社会需求而言,一个合格毕业的大学生,理应胜任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表现未必存在实质性区别。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固然有用人单位加码提高招聘门槛的问题,但也存在考生自发性“卷”的影响——文凭“贬值”了,给社会造成了不读研究生,教育经历就“不完整”的错觉。

“卷”体现了竞争程度,也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来源。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卷”集中在考研的时候?这对于高等教育和培育科研新生力量是否合理?

你怎么看?

举报本楼

本帖有 4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0 13:06 , Processed in 0.20852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