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服务的一些大型零售客户为例,例如沃尔玛、山姆、永辉、胖东来等企业。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个通用指标——商品毛利,每家企业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例如,有的企业会考虑试吃损耗、联合促销返利、破损过期、盘盈盘亏等因素,而有的则不会。这些细节体现了 What 层的差异。一个懂业务的 Agent,首先要明确“商品毛利”背后到底是两项、五项还是十五项指标的组合。
数势科技谭李:这其实正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技术路径差异。可以简单将其概括为两种路径:一种是 Data Agent 的路径,另一种是 Chat 与 BI 的路径。两者的核心差异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Personal」——Data Agent 更具个性化。在 BI 报表基础上叠加大模型,用户可以通过 Chat 的方式来查询数据,确实解决了灵活性问题,但你会发现,它仍然是基于报表内容本身,并不是为某个具体用户量身定制的。
而智能代理 Agent 就像是你的个人数据秘书,它能够理解你的分析习惯。当对两位员工同时提到「帮我看一下过去一个月的业绩情况,KPI 达标了吗」这个问题时,他们看到的内容可能不一样,因为他们所在部门不同、KPI 不同、目标值也不同。这种情况是传统 BI 难以解决的,而 Data Agent 能够理解你个性化的语境与背景,提供真正专属的分析支持。
第二个特性是「Proactive」——主动性。传统的 Chat BI 是典型的“我问你答”,而且有时答不出来,或者数据还不完整,这种方式本质上是被动的,用户还需要有明确问题意识,门槛很高。而Data Agent 则是主动式的,它能根据设定推送数据、发出预警,自动生成报告。比如在老板早上进办公室前,它就应当已将关键数据整理好放在他桌面上,而不是等老板进来后才被动去处理。Data Agent 就是一个主动汇报、主动发现问题的智能秘书,范式完全不同。
第三点是「Powerful」——更强大。Agent 不只是信息查询的工具,它还能主动执行一系列操作。比如我们有一个客户是大型零售连锁,全国有几千家门店,他们通过 Agent 分析门店经营数据后,可以自动判断出哪些门店存在特定问题,并触发任务系统,直接将具体改进任务下发给店长或店员,这些任务根据公司 SOP 要求在一周内完成。这种决策-执行联动的能力,是传统 BI 无法实现的。因此,Data Agent 相较 Chat BI 至少更个性化、更主动、更强大。
量子位:现在我们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认为传统 BI 工具并没有充分激活沉淀下来的数据资源,也就是“沉睡的数据金矿”。那 Agent 是怎么让这些数据真正“活”起来的?
数势科技谭李:这是个更偏应用侧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Agent 有着主动性、个性化等特征,而传统 BI 模式中,数据的使用是被动的。业务人员需要先提出具体的问题或需求,分析师才会从数据沼泽中挖掘数据来满足这些需求。但这意味着分析师和业务人员都必须非常清晰地知道他们要什么,才能推动整个过程。
在 Data Agent 模式下,我们通过后台 7×24 小时持续运行,配置各种分析范式和模板,然后由系统根据业务角色的差异主动推送分析报告和预警。它不断扫描数据、提炼洞察,并以适当形式交付给业务人员。相当于增加了一种数据消费的场景,让原来被忽略的数据能被挑出来、活过来,背后的业务问题和逻辑被阐释出来。
这样原本被忽略的“沉睡数据”就被激活了。
我还想强调一个未来趋势:企业员工会成为“超级个体”,拥有多个 AI 工具的支持。比如除了数据 Agent,还有写 PPT 的 Agent、作图的 Agent 等。我们认为,一旦每个人都有一个数据秘书,数据消费将被普惠化。
过去的数据沉睡,不是因为没有人需要,而是因为需求被集中管制在分析师和 BI 报表的通道里。而现在通道打开后,海量业务人员的需求可以直接触达数据,通过 Agent 进行消费。这是一种更加普惠、灵活、广泛的数据使用方式。
量子位:那么,数据库这边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或支持方式?
飞轮科技肖康:这个点上,数据库可能本身做的并不多,更多是作为支撑平台。但我也谈一下我的看法。
过去通过传统 BI 或表格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很多业务需求其实是被压抑的,本质上是由效率决定的。比如一个业务人员可能都不知道数据库里有什么数据,只有数据工程师或分析师知道。而分析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业务人员不会频繁提问。
如果能配备一个 Data Agent,业务人员就可以随时提出需求,让 Agent 去自动探索数据库中可用的数据,再结合大模型和企业内部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展示分析过程,让你理解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便于验证逻辑。这种多轮迭代机制极大提升了效率。
在像 SelectDB 和 Doris 这样的系统中,这些都可以通过细粒度的权限控制表达出来。尤其在 AI 和 Agent 时代,这种安全控制非常关键。以往数据由少数人集中审批,甚至需要邮件申请来获得数据权限。现在用户可能只需跟 AI 聊天就能获取数据。如果权限控制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数据泄露风险。
我们认为对安全能力的要求,越控制到底层会越好。
量子位:数据 Agent 是否能在某些环节完全替代人?
数势科技谭李:目前谈“完全替代人”还为时过早。关于大模型和 Agent 是否会替代人,其实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在“增强人”。确实,Data Agent 会替代一部分重复性强、基于规则的任务,但会增强另一部分人的能力。越早拥抱 Data Agent 的人,就越可能成为“被增强的人”。
在封闭场景中,很多基于清晰规则的日常决策,完全可以由 Data Agent 自动化完成。这其实不等于“替代人”,而是把重复、低价值的工作交给 Agent,人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所以这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哪些决策可以由 Agent 自动化执行;二是 Data Agent 的引入会替代哪些人,又增强哪些人。
量子位:这会对未来企业组织结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数势科技谭李:最近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现在硅谷流行“超级个体”或“一人公司”的概念,本质是各种 AI 工具扩展了个体的能力。
过去可能需要团队完成的数据分析、报告生成、设计任务,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比如用 Coding Agent 搭建网站、用 Data Agent 管账户、出报表,甚至用 Design Agent 做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