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16-11-173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10 13:5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华人

过去,中国科技圈流传着一句让人很憋屈的话,叫“缺芯少屏”,指的是中国在芯片和屏幕技术领域,存在着严重的薄弱环节。


如今,“少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再缺少屏幕了,甚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屏幕出口国。


这一历史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离不开一个人长达20多年的布局,这个人就是王东升。


787116e3890be9b278cf965038cfcac8.jpeg

● 王东升


王东升被誉为“中国液晶产业之父”,是京东方的灵魂人物,他用27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科技巨头,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跑”的强势逆转。


从98英寸的超高清显示屏,到可弯曲的柔性屏幕,再到分辨率4032PPI的元宇宙VR设备,全世界每4台智能终端,就可能有1块屏幕来自京东方。


可以说,中国屏幕正在照亮世界。


而最近,一单IPO又让王东升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下。


5月30日,王东升旗下奕斯伟计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该公司主营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与方案业务,若上市成功,将成为“RISC-V全球第一股”。


而在稍早前,王东升控制的另一家企业奕斯伟材料,也向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申请,目前正处于A股IPO进程中,该企业主营12英寸硅片的研发与制造。


搞完屏幕搞芯片,今年已经68岁的王东升,大概是想把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缺芯少屏”之痛,全解决了。


他说:“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界的老兵,我理应在芯的方面做点贡献。”


01 接了个“烂摊子”


关注过电视机市场的小伙伴,大概都知道过去的液晶电视卖得很贵。


以2008年为例,一台70英寸的液晶电视要卖到七八万元,可如今,同样尺寸的液晶电视2000元左右就能买到。


惊人的价格下跌背后,除了技术的进步,另一个原因就是国产的替代,荡平了进口液晶面板几倍几十倍的溢价。


打破日韩垄断、夺回定价权,是中国液晶产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王东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69c68544c6d233bd4b7b2f34b49c2bf1.jpeg

● 年轻时的王东升


王东升是浙江东阳人,出生于1957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就读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财务专业,作为10名优秀毕业生之一,被分配到北京电子管厂工作。


北京电子管厂又叫774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厂。


b25f7063a3810c61e500b564ceeae9ef.jpeg

● 北京电子管厂厂区全貌


王东升踏实肯干,他虽然干的是财务,但每天也要跟着老师傅们下车间干活,拉单晶、制钨丝、烧玻璃,在师傅们的指点下,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他24岁进厂,用7年时间,从财务处的一名小职员,一路升到了副总会计师,成为中层以上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电子管被集成电路大规模替代,北京电子管厂逐渐落后于时代,再加上机构臃肿、转型困难等原因,企业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境地。


最困难的时候,资产负债率高达98%,整个厂几乎全是债。


工资连续11个月发不出来,原材料都没钱买;年轻员工跑到商场当售货员;老员工没条件,只能等菜市场收摊后捡白菜帮过日子。


王东升作为财务处的领导,深知厂子倒闭是迟早的事,他找好了下家,准备到中信旗下一家公司当副总。


就在这个时候,上级的任命书到了,让王东升担任厂长。


王东升自然不愿接这个烂摊子,有人劝他留下来,他反问一句:“我凭什么留下来?”


对方红着眼说:“就凭让我们的师傅不再去捡白菜帮子……”


这句话对王东升的触动非常大,想到老师傅们长期以来对他的照顾,他的心一下子软了,就这样留了下来。


02 站在月球看地球


王东升向上级领导争取了5个条件,这5个条件,即使放到现在也颇具参考意义。


一、对厂子进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


二、包括厂长在内,取消官本位和国企等级制度,向职业经理人过渡;


三、不能总是开会浪费时间,把精力用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上;


四、鼓励出国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了解行业动态;


五、落实厂长负责制,厂长全权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拥有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决定权。


这些条件,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上级领导“死马当成活马医”,全都同意了。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王东升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


他号召职工出资入股,为企业续上现金流。虽然职工们都不容易,但大家为了拯救企业,再加上看出来王东升是真的在拼命做事,很多人还是入了股。


1万多名职工中,入股的有2600多名,共募得670万元,这笔钱成了企业重启的资本。


以职工出资为职工股、以工厂经营性资产为国有股,再加上银行的债转股,北京电子管厂由此变成了混合所有制,并更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的#京东方。


359b033b5bb5c9eabbaafee615ac97103bf3b384.jpeg@f_auto?token=29758328c4315e54215fb4e838240b59

● 1993年4月,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因以“东方”冠名的公司太多,更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大家常说的“京东方”


现在看来,股份制改革是京东方起死回生最关键的一步,它让大量职工成了股东,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人人干劲十足。


仅一年,公司便实现了盈利。


王东升的逆挽狂澜,开创了亏损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实现盈利的先河,也为诸多同样处于困境的企业打了个很好的样板。


员工们上下一心,他们开始相信,跟着王东升真的有肉吃。


cf48b9d6068109d74ac883ec029d182b.jpeg

● 京东方创立时个人股票首发式


解决了短期的吃饭问题后,王东升开始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问题,他注意到,公司的前景其实并不乐观。


那个时候,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彩色显像管相关业务,用于制造彩色电视机。但该技术已经暴露了缺陷,如能耗高、画质差、体积笨重等,急需找到下一代技术方向。


2c2e9d836bd63627aff2965ddbf2917f.jpeg

● 过去的彩色电视机


他在国际市场上转了一圈,觉得至少有三种技术具备潜力:


一个是等离子显示,一个是液晶显示,还有一个是场致发光显示。


三种显示技术的路线是不同的:等离子是真空电子技术,液晶是半导体技术,场致发光则是真空微电子技术。


这些技术到底哪个才是未来的方向?王东升研究了很长时间。


厂里一位老专家给王东升提了个醒,他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法论:


一个是从空间的维度,要站在月球看地球,系统全面地看,不要专注于局部;另一个是从时间的维度,上下看一百年,视野就开阔了。


听了老师傅的话,王东升豁然开朗。他发现,从爱迪生发明灯泡,到电子管的应用,再到半导体的崛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半导体技术取代真空技术的过程。


于是,他重金押注液晶显示。


03 国际巨头的联合围剿


事实证明,选对方向就是成功的一半,王东升的前瞻性,让京东方少走了不少弯路。


而很多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大厂,由于判断错误,在这场角逐中被淘汰。


王东升选定液晶方向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技术。


当时,液晶技术被日本和韩国垄断,国内是空白,如果按部就班从零开始,等做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王东升想过合资,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合资合不来真正的技术。


另一条路就是收购——这条路听起来并不是那么舒服,但对当时的京东方而言,无疑是一条快速切入市场、追赶国际主流的捷径。


王东升曾与某日企谈过想要收购对方的液晶业务,对方正遭遇困难,表达了出售的意愿,然而报到母公司董事会时,有个日本老爷子痛哭流涕地说:“不能卖,即使不得不卖也不能卖给中国人!”谈判就此终止。


突破口出现在韩国。


2002年,韩国现代旗下HYDIS公司因经营不善,无力在液晶面板领域继续氪金。


王东升果断出手,以3.8亿美元,拿下了对方的液晶业务,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掌握了液晶显示技术。


2005年1月,京东方首条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在北京落成,结束了中国无液晶显示屏的历史。


364febf38c801c320bf2e36504566103.jpeg

● 京东方生产线内景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以韩国三星为首的国际巨头们,当然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开始操纵市场液晶面板价格,对这个“后起之秀”发起联合绞杀。


再加上市场周期性下行,刚进场的京东方,根本玩不过这些老牌资本。


京东方5代线刚动工时,市面上的17英寸液晶面板300美元一块,但到了投产,已经跌成了150美元一块,价格直接腰斩。


京东方第一年就亏了16个亿,第二年又继续亏了17个亿。


那是王东升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连续的巨额亏损,让公司内外交困,有人骂京东方是“国之蛀虫”,骂王东升“是在拿着中国人的钱便宜洋人”。


王东升一夜白头,那个下午,他站在5代线的厂房顶上徘徊了两个小时,他觉得很委屈:


“我做的本来是好事,对国家民族都好,为什么不同人的想法就这么不一样?”


04 杀出重围,领跑世界


关键时刻,国家出手了。


国家很清楚,液晶工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日韩公司也是赚几年赔几年、跌跌撞撞一路走过来的。


发改委的一位领导直言不讳地告诉王东升:“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了,国家记你们一功;哪怕失败了,我也要支持你们!”


于是,为了给京东方解决资金问题,国内9家银行联手,向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贷款,以及1.4亿元资金补助。


王东升被国家托举着,一边带领京东方在市场上硬抗国际巨头,一边大力搞研发。


2007年,京东方实现营收111.7亿元,净利润7个亿,从巨头的围堵中撕开了一道缺口。


30adcbef76094b3674ba924363595dc98c109d9e.jpeg@f_auto?token=109e1f21598cd39595fe5162f0feeb33


缓过来一口气后,京东方开始联合各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和建设。


2008年3月,京东方第二条TFT-LCD生产线在成都开建,专攻小尺寸液晶屏,应用于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等;


2009年4月,京东方6代线落户合肥,专为37英寸以下液晶显示器和电视供货;


同年8月,京东方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破土动工,于2011年投产,结束了我国5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这项工程,打破了业内关于“中国人搞不出高世代线”的论调,也标志着日韩对京东方的技术封锁彻底土崩瓦解。


此后,京东方又陆续建设了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重庆8.5代TFT-LCD生产线、福州8.5代TFT-LCD生产线等,以及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线之一——合肥10.5代TFT-LCD生产线,专门制造65英寸以上超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


8488eb7180dbdb857cd952157f9864b7.jpeg

● 位于合肥的京东方10.5代TFT-LCD生产线


2013年,京东方出货量全球第五,正式跻身国际主流供应商之列。


2018年,京东方以5430万片电视屏幕出货量,超越韩国三星和LG,居全球第一。


从跟跑到领跑,京东方用了足足16年,王东升熬白了头发,但液晶技术和液晶产业的根,已深深地扎在国内。


05 成功的“诀窍”


京东方能从国际巨头们的围堵中杀出重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王东升对研发的重视。


京东方连续多年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光2018年就申请了958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而截至目前,其累计自主专利申请数量已超10万件,覆盖北美、欧洲、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巨额的投入,换回了源源不断技术和市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随处可见京东方的身影。


雪花型的主火炬台,以及全球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均由京东方打造。它以一帧帧绝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式的科技与浪漫。


a4d0036c903b33e7da8f1356cf44f37c.jpeg

●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4年,搭载京东方柔性OLED显示屏的华为Mate XT横空出世,这部世界首款三折叠手机,改变了人们对屏幕的认知,也带给了全球消费者极大的惊艳和震撼。


6bca5a80f49e23b9c59ad85cc4bada57.jpeg

● 华为“三折叠”采用京东方柔性屏幕


过去的2024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领域,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


这一连串的第一,换回的不只是大量的真金白银,也代表着中国液晶产业,对全球技术话语权的终极夺权。


06 “芯”的征程


当京东方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后,2019年,62岁的王东升正式卸任董事长一职。


人们以为他要安享晚年,不料他转头杀入了芯片领域。


时间节点很微妙,正值中兴受美国“制裁”,紧接着华为、大疆、海康等一众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当时的科技圈人人自危,却也让无数国人幡然醒悟:科技上,中国必须独立自主!


f9da3d669202d5ab25b31d480e437450.jpeg

● 王东升


王东升实控的奕斯伟集团,核心业务涵盖硅材料、芯片与方案、生态链开发等几大板块。


其中奕斯伟材料主要从事12英寸半导体级硅片的研发制造。


硅材料在半导体行业中处于战略地位,是制造芯片的“地基”,然而国内半导体级硅片产能主要集中在8英寸及以下。12英寸作为主流尺寸,绝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这也是王东升选择这条赛道的原因。


4661312dee9a3cae90acf4fdf70f0295.jpeg

● 奕斯伟生产的12英寸硅片


而集团旗下另一家企业奕斯伟计算,则主营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与方案业务。


所谓RISC-V,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x86和ARM的指令集架构,被认为更适合AI时代的高算力需求。


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建起了x86和ARM两座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无数的企业租住在这两座写字楼内;那么现在的RISC-V,就是正在建起的第三座写字楼。


听起来很难,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王东升正在做的就是这个事儿。


从未考虑过失败后的“晚节不保”,他说:“我们赌的不是技术,是未来。”


从屏幕到芯片,年近古稀的王东升,正开启着他的第二征程,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添砖加瓦,努力重现着当年京东方的逆袭与蜕变。


正如当年他带领新东方打破国外垄断一样,如今,他亦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产业报国的决心。


当年京东方盈利后,公司账上曾有30亿巨资,有人劝王东升投资房地产,说这样可以让京东方暴富。


王东升非常愤怒地说:“我们是搞工业起家的,如果连我们都去做房地产,还有谁会来搞工业呢?”毫不犹豫地将资金投注在5代线的建设上。


如果当初进军房地产,如今的中国可能又多了一家地产巨头,但屏幕之痛,势必要亿万中国消费者来埋单。


商人逐利,但企业家重义,王东升显然属于后者。


他致力于科技与工业,将濒临倒闭的工厂发展成力抗三星、LG的屏幕巨头,成为国内高端制造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中国科技的崛起,需要这样的执着与坚守。


芯片产业比屏幕产业更加复杂,但越是卡脖子的领域,越需要有人去突破。


这位电子信息产业界的老兵,正用毕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开辟新的道路,也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自立自强,书写新的篇章。文/牧龙闲人



举报本楼

本帖有 9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3 05:31 , Processed in 0.5173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