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Q 上线到现在,我已经使用了近一个月,开始我只觉得它是个「聪明」的 AI 健康助手,能帮我把体检报告里的「天书」翻译成人话。
但在这两天我配合 Apple Watch 一起使用后,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了苹果前段时间发布的一篇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的论文。他们让 AI 去学习海量 Apple Watch 用户的心电图数据,结果发现,AI 比传统方法能更早地嗅出心脏问题的苗头。这背后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当足够多的、连续的个人健康数据被 AI 整合分析时,它就不再是「看图说话」,而是真正有可能成为你身体的「贾维斯」。
我们身边的 Apple Watch、体脂秤、睡眠手环、血糖仪,以前它们就是一群「社恐」,各玩各的,互不搭理。它们会告诉你「你昨晚睡得不好」「你又重了两斤」,但从不解释为什么。
但当 AQ 这样的「大脑」介入,将这些数据点串联起来,一个关于你身体的「生命叙事」就开始了。它不再是机械地告诉你:「你昨晚睡了 6 小时。」
而是会给你复盘:「因为你昨天下午喝了咖啡,晚上又没怎么活动,导致你的入睡时间推迟了40分钟,深度睡眠也因此减少了 15%。」你看,为什么最近 AI 行业都在说上下文(Context)才是王道,它让冰冷的数据有了温度和意义。
这种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才是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地方。未来的 AI 健康管家,可能不再是等你发烧了才提醒你「该吃药了」,而是通过分析你连续几周身体的微弱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你的身体炎症水平有持续上升的迹象,建议近期关注一下。」
这并非天方夜谭。最近微软的 AI 医生项目已经证明,AI 可以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洞察到关键问题,诊断准确率达到 85.5%,而由 21 位美英执业医生给出的平均准确率仅为 20%。
而 AQ 也是首个通过中国信通院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可信选型评估的 AI 产品。专家评审结果显示,它在场景适应性、模型性能、安全合规、服务能力等五个维度均达到了可信水平。
个人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 AI 硬件对用户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之一,有望 24 小时不间断地为你的身体「站岗」。而且它应该是「无感的」,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你只需要像往常一样生活,手腕上的手表、床垫里的传感器,都在默默关心你的健康。
你想想,一个最了解你身体的 AI 专家,会为你提供极致个性化建议。它推荐的运动强度会根据你昨天的睡眠质量动态调整;它设计的食谱,会考虑到你今天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