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运营商
日前,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5484亿美元的营收位居榜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列榜单第二位和第三位,位列第四位的是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位列第五。苹果最大代工企业鸿海精密位列第六,较去年上升1位,仍是排名最高的台湾地区公司。
具体到通信行业:
中国移动排名第15,比去年上升一位,继续保持行业首位,总营收14523.99亿元,增长1.7%。
中国电信排名第37,比去年下降一位,总营收8799.65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但该公司利润实现两位数涨幅,上涨18.7%,利润为255.29亿元。
中国联通排名第71,比去年上升九位,总营收5414.60亿元,增长2.9%,利润125.50亿元,上涨8.7%。
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报告中提到,中国移动是三大运营商中唯一一家利润下滑的企业——下降了3.6%,总利润为1469.88亿元。
问题是,根据中国移动2024年财报,其净利润达1,384亿元,同比增长5.0%,利润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数据出现打架呢?
显然,肯定是双方的数据口径出现了问题,《财富》用的口径应该是“营业利润”,而中国移动财报中用的口径是“净利润”。
为什么营业利润下降了,而净利润反而上升了呢?
很简单,中国移动有意识地控成本了,同时投资赚了很多利润。
这一点从中国移动2024年的EBITDA下降了2.3%也能看出来。
那为什么三大运营商唯独是中国移动利润出现下滑呢?
中国通信行业曾长期由三大运营商主导,但近年来的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5G建设的全面提速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行业竞争从“基础设施比拼”转向“综合服务能力较量”。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利润分别实现18.7%和8.7%的增长,侧面反映出运营商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移动的困境或许源于其“大而全”的战略惯性。作为行业龙头,中国移动在5G网络覆盖、用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上仍具优势,但同时也承担着更重的投入压力。例如,5G基站建设的巨额资本开支、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投入(如云网融合、智慧家庭业务),以及对新兴领域的布局(如算力服务、AI赋能),都可能压缩短期利润空间。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特定细分市场(如政企客户、IDC业务)的精准发力,或许为其利润增长提供了支撑。
通信行业历来以高资本支出著称,但中国移动的利润下滑可能更多与成本端的结构性压力相关。
一是5G网络的“甜蜜负担”,尽管5G用户数持续增长,但5G套餐的资费普遍低于4G,叠加基站运维成本的提升,导致单用户收入(ARPU)承压。中国移动的财报显示,其5G用户占比已超60%,但收入贡献仍需时间培育。
二是数字化转型的“隐性成本”,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国移动在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入,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直接收益。例如,其推出的“云网融合”解决方案虽打开了政企市场空间,但项目周期长、投入大,利润释放存在滞后性。
三是成本管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移动在营销费用上的投入不降反增。为争夺存量用户,其推出的“流量+权益”组合套餐虽提升了用户粘性,但也拉低了利润率。相比之下,中国电信通过“降本增效”策略(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了利润的逆势增长。
中国移动的利润下降,本质上是行业生态重构的缩影。
一方面是新兴势力的冲击,互联网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和科技巨头(如华为)正加速渗透通信领域。以华为为例,其“1+8+N”全场景智慧生态与运营商的渠道资源形成竞争;而互联网企业则通过OTT服务(如视频、云存储)分流了传统通信收入。
另一方面是用户需求的迭代,消费者对通信服务的期待已从“基础连接”转向“体验升级”。中国移动的“家庭DICT”“数字乡村”等创新业务虽具备潜力,但短期内难以覆盖全部用户痛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区域市场的灵活响应能力,使其在细分场景中抢占了先机。
此外,国家对“东数西算”“算力网络”等新基建的政策支持,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条。中国移动虽在算力服务领域布局较早,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是其面临的重大课题。
好日子可能已经远去,中国移动和这棵大树下近50万员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