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校

注册:2007-10-29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24 16:06: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个在IMO 2025上「取得」金牌的AI是谁?

这个「世界第一」的评定关系着AI技术精英和科技巨头们的未来。

DeepMind的CEO Hassabis一再强调「谷歌模型是首个获得官方金牌级别认可的AI系统」。

而OpenAI研究员「先斩后奏」的行为,也让奥特曼的OpenAI被圈内认为是「丢脸又丢人」。



当科技巨头和技术精英还在放弃体面争抢「天下第一AI」的虚名时,真正的数学爱好者们却彻底「崩溃破防」。

当每个人都将并终要体会李世石面对AlphaGo那一刻的感受时,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Dave White是Paradigm的研究合伙人。此前,Dave曾在包括Headlands、Two Sigma和Cutler Group在内的多家公司担任量化交易员和研究员。



当他得知OpenAI在IMO上能获得「金牌」后,他瞬间感觉「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我心上」。

而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Dave White的「感慨」迅速在X爆火,。



甚至有人表示,这在某种意义就是「自然选择」,只不过这次优胜劣汰的是人类而已。



OpenAI的研究员Noam Brown强化了这一影响。

除非AI掌握你非常关心/擅长的领域,否则人们很难感受AGI的存在。

每个人体会到李世石面对AlphaGo那一刻的时刻都会不同。

但,每个人最终都会体会到。



AGI的降临,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抑或者,AI太过于全能,毫无理由地破坏所有乐趣?



在这个AI狂飙的时代,你是否曾经感受过李世石同款的「AlphaGO时刻」?

让我们跟随Dave White的第一视角,来体会下他对AGI发生在数学领域的感受。

这,就像一种「死亡」

Dave White的自述:

这个周末,OpenAI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的战绩,对我打击很大。

我感觉,直到现在,自己还没从那股剧烈的冲击中缓过神来。

我一直自诩为一名专业数学家。(当然,这个头衔很多真正的数学家可能不会认同,但这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可现实是,我连一道IMO的题目都解不出来。

好吧,我知道,IMO不过是数学里一个极其专门的竞技领域,我没练过,等等……借口可以找一万个!

但如果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个IMO金牌得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的数学,比我强太多了!

而现在,连AI都能做到了!

我整个人的身份认同,我现实中的生活,都建立在「擅长数学」这个基石之上。

AI的这个成就,不亚于在我心口上挨了一记重拳。

这,是一种死亡。

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能和狗对话。这太有趣了!

你废寝忘食,学习它们复杂的语言,理解它们最深层的习俗。

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对你的超能力惊叹不已。

你从未真正融入过任何圈子,但现在,人们因为你的天赋而需要你、欣赏你。

狗狗们也爱你,因为你是唯一一个真正懂它们的「两脚兽」。

你终于,为自己拼凑出了一种归属感。

然后,你一觉醒来,发现沃尔玛货架上摆满了「万能狗语翻译器」,售价仅4.99美元。

是的,IMO的这个结果,严格来说,并不算新闻。

如果你去看METR关于AI智能体任务时长的演进图,你会发现,AI智能体能解决1.5小时的难题,完全是如期而至



我们本不该如此震惊。

更何况,还不止一家公司做到了!

这感觉就像……AI的浪潮,正以我们一直以来所见证的那种惊人速度,扑面而来!

当然,为我个人「数学家」身份(或者说,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的消亡而感到的悲伤,不过是这宏大故事里最微不足道的一环。

试想一下,把这种悲伤,放大到每一个数学家、每一个程序员、每一个知识工作者、每一个艺术家身上……在未来几年,当这一切接连发生……

那,将是一幅何其悲壮的图景!

更别提,在这背后,还潜藏着对真正死亡的恐惧。

这个话题,也许我以后再深入探讨。

这种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为存在感而悲伤,为生命本身而悲伤,为我所熟知的一切而悲伤——并不是AI时代独有的。

我想,当一个人临近职业生涯的终点,或生命的尽头时,都会有类似的情绪。

唯一不同的是,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一天,似乎来得更早了一些。

而且,是所有人,在同一时间,一同迎来!

我只是在想,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但这,也是一种「新生」

当Dave White还在为AI攻破数学IMO还没有缓过神的时候,一名来自加密货币领域的教授Adam Cochran「安慰了」他。



Dave White给出了他的另外一种看法。

人生中,我们会多次经历「身份崩塌」与「自我重建」的过程,就像下面这个绳结。



同样地,还是让我们以第一人称来感受下Adam Cochran给予我们的力量。

Adam Cochran的慰藉:

没错,我们正站在一场剧烈的身份危机悬崖边。

但这场危机的唯一特殊之处,仅仅在于——它将同时降临在如此多的人身上。

而这种事情,其实早已在你我,以及每个人的生命中,以无数种微小的方式,一再上演。

我读哲学本科时,有幸师从一位名叫Litke的教授。

他是那种极其罕见的、在世时其学术思想就已被专门开课研究的哲学家。(说来也怪,他还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蒜收藏家和培植专家之一。)



但他毕生的热情,在于「自我」的哲学。

他经常谈起一个概念,叫「纵贯人生的自我」 (the long body of self)

他举了自己的例子:高中时,他是一名顶尖的游泳运动员,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靠游泳奖学金进入名校,攻读生物学。

然而,高三那年,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命运。他的肩膀严重受损,双腿骨折,在轮椅上坐了好几个月。他再也无法回到泳池的巅峰状态。

在那之前,他所有的自我认同,都内化成一个词:「游泳者」。

他的朋友是泳池里的队友,他的女朋友也是游泳队的。

他不能再游泳了。

他不再与那些朋友朝夕相处,最终,朋友和女友都与他渐行渐远。

他的整个身份认同,轰然倒塌。

直到他开始一砖一瓦,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正是在那段时期,他发现了自己对植物学和哲学的热爱。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这种身份的构建与崩塌,在一生中会发生很多次。

你孩童或少年时定义自己的方式,与现在的你,可能早已判若两人。

我们奋力建立起一个新版本的自我,眼看它崩塌,最终又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身份。生命,就在这种过山车般的循环中不断前进。

但关键在于,以上这些,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你」。

它们都只是我们用来定义自己的「外在标签」。

真正的「你」,是你把所有这些循环起伏的人生阶段,想象成一张张快照,然后换个90度的视角,将它们全部贯穿起来看到的那幅完整图景。

每一个身份,都教会了你一些事,然后把你引向下一个身份。但没有任何一个,足以单独定义你的全部。

说到底,扪心自问:

你当初称自己为数学家,是因为世界上没人比你数学更好吗?

你会在计算器比你算得快时,就认为自己不擅长算术吗?

不,当然不会!

你擅长数学,你理解数学的深度——这件事,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改变!

改变的,只是这个世界关于「数学的生产力」的定义。但你,没有变。

(更何况,别忘了,就算有人能让AI输出结果,如果他们自己不懂,根本无法应用!)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你远比任何单一的标签或天赋要丰富得多。

你所拥有的数学才能,依旧是你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而那些既是行业翘楚,又能用独特视角去应用其才能的人,更有可能因为AI而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被AI取代。

因为,任何系统都难以企及的,也正是我们人类为之奋斗的——那就是原创性。

而你,恰恰擅长原创,并且对它充满渴望。

所以,在你的一生中,在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瞬间,也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重大转折点上,你会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

但只有这些经历的集合体,才是真正的「你」。

而那个「你」,永远是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

请坚信,每一次崩塌之后,无论现实看起来多么暗淡——我们总能重新定义自己。

这个过程会变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甚至很难记起过去曾如何定义自己。

世界上,永远有崭新的人类体验等着我们。

我们,永远有全新的方式来定义自我。

无论我们感觉多么格格不入,世界之大,永远有我们新的容身之所。

而你,永远都擅长数学。

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

https://x.com/polynoamial/status/1947878967639433568


来源:36kr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6 01:35 , Processed in 0.2122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