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光缆光纤光缆的选择要求 (1) 光纤类型 本工程光缆光纤采用G.652D单模光纤,光缆结构为松套层绞式。纤芯容量的选用应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应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也需有一定的余量适应将来的发展。因此,本期工程光缆采用192芯。 (2) 光缆端别的确定 本工程光缆端别按以下原则确定: (a)如果光缆成环,以传输骨干节点作为A端、远端为B端,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顺时针方向。 (b)如果光缆不成环,近端作为A端、远端为B端,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顺时针方向。 (c)分歧光缆的端别应服从主干光缆的端别。 (3)光纤光缆的主要技术指标 本工程所选用的光纤光缆应符合ITU-T G.652D标准的光纤,技术指标应不劣于ITU-T和IEC技术标准之最新版本的要求,并满足以下要求。 表3.1.1 G.652D单模光纤技术指标 在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长度上的衰减值与全长平均每500m的衰减值之差的最坏值不大于0.05dB。 3.1.2 光缆 (1)结构 本工程采用无铜导线、全填充型光缆,缆芯应为松套层绞式结构。 (2)中心加强构件 金属加强芯应采用不锈钢丝,也可采用其它不易腐蚀的、不析氢的、涂有保护层的钢丝等。 (3)色谱 为了便于识别,光纤和松套管必须有色谱标志。具体色谱见表3.1.2-1。 表3.1.2-1 识别用全色谱 光纤着色采用UV固化,其颜色不迁染、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如此)。在光纤光缆使用寿命内,光纤不褪色、涂覆层不粉化。在安装或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温度下,不褪色,不迁染到相邻的其它光缆元件上,并应透明。 每盘光缆两端分别有端别识别标志。 (4)护层 GYTA:铝-聚乙烯粘接护套。 (5)机械性能 光缆在承受表列短期允许拉伸力时,光纤附加衰减应小于0.2dB,拉伸力解除后光缆残余应变小于0.08%,且无明显残余附加衰减,护套应无目力可见开裂。光缆在承受表列长期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时,光纤应无明显的附加衰减。光缆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见表3.1.2-2。 表3.1.2-2 光缆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的机械性能表 注:G为每公里光缆重量。 (6)光缆允许的曲率半径 受力时(敷设中):不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 不受力时(敷设固定后):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0倍。 在上述条件下,光缆各项性能均无影响。 (7)光缆外套的绝缘电阻(外套内的铠装层或金属护层与大地间)不小于2000MΩ.Km(500V,DC测试)。 (8)光缆外套的耐压强度(外套内铠装层或金属护层与大地间)不小于15KV(DC.2分钟)。 以上两项均在光缆浸水24小时后测试。 (9)光缆标称盘长:4000m。 (10)光缆外皮上应印有记米长度标志。 3.1.3 光缆接头盒主要技术要求 本工程光缆接头盒采用密封防水结构,具有防腐蚀和一定的抗压力、张力和冲击能力,并应该满足YD/T 814.1-2013《光缆接头盒》要求以及最新升级版本要求。 (1)适用范围:管道、架空、直埋用的直通光缆接头。 (2)适用环境范围:环境温度:工作时:-40~+65℃ (3)大气压力:53.9kpa~106kpa (4)使用寿命:接头盒使用寿命不小于25年。 3.1.3.1 基本功能 (1)应具有恢复光缆结构完整性和光缆加强构件的机械连续性的功能。 (2)光缆接头盒具有使光缆中金属构件(金属护层和加强芯)的电气连通、接地或断开的功能。 (3)光缆接头盒应具有提供光纤接头的安放和余留光纤存储的功能。盘留光纤长度不小于0.85m×2,盘留光纤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37.5mm,对光纤(1310nm、1550nm)不产生附加衰减。并且具有为重新接续提供容易识别纤号的标识和方便操作的空间。 (4)光纤接头的保护及固定:光纤接头采用热缩套管保护方式,并具有相适应的固定装置。 (5)光纤盘内每根光纤均应有明显的识别序号的标志。 (6)接头盒应便于重复开启,且不影响其性能。 (7)接头盒应具有便于监测缆引出的功能。 (8)接头盒壳体等塑料表面应光洁平整、塑化良好、形状完整、色泽一致,无气泡、龟裂、空洞、翘曲、杂质等不良缺陷,无溢边和毛刺。材料其物理、化学性能应稳定,各种材料之间必须相容,并与光缆护套材料相容。 (9)接头盒具有抗腐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接头盒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构件及紧固件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其性能应符合GB3281-1982和GB/T1220-1992的规定,且性能不低于304牌号不锈钢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