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运营商的“免费产品”里,藏着一笔你没看懂的贷款》,采访了我,不过只用了我的部分挂点。采用内容如下:
电信分析师付亮向21记者指出,在没有绑定分期的时候,运营商也有预存话费送手机、合约机等类似活动,但拿到手机转手就卖、套餐次月就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从运营商的角度看,推广分期消费是为了避免套机行为,确保用户的使用长周期。 以中国电信的橙分期为例,其运转流程为:消费者每月按时缴纳套餐资费,电信会以红包或补贴的形式返回一部分话费给“翼支付”账户,再由“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一旦没有按时缴纳话费,多米诺骨牌就会连环倒塌——运营商无法用话费还款,贷款逾期,催收电话上门。逾期三个月,征信就可能被记录不良。(中间举例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个明显的运营商让利行为) 付亮指出,尽管问题出在营业员和消费者的沟通环节,但这近乎无解。一方面,很多运营商营业员自己也没搞懂金融产品的门道;另一方面,国内的信用消费机制尚不成熟,消费者的理解门槛高,也让推销人员更倾向于少说为妙。 “运营商急需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澄清相关业务,还应该尽快优化合约中对用户带来新增影响的条款。”付亮说。
补充: 一、运营商向2、3年合约用户送手机、礼品等,是一个让利行为。运营商为避免用户(拿手机)跑路,前后采用了多种方案。 方案①,预缴话费;方案②,利用支付宝的“花呗”;方案③,利用自己的信用工具。方案①可以被接受,但需要用户一次性支付较多,后两种,时不时会被投诉。运营商连自己的客服都没培训好。
二、按时缴纳话费,本来就是用户的常规做法,运营商也给了用户一定的宽限时间差,并不是欠费一停机就影响到信用,且有短信等提醒。严格说,欠缴较高额度的话费也应该影响个人信用,只是运营商太仁慈了(我一直认为两个月内总额二、三十元以下的欠费,运营商应该先挂账,销号两个月后免单)。
三、运营商采取的是将缴话费和信用捆绑的方式,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在国外很普遍,国内针对普通公民的不多。除信用卡“月付”等短期延期外,花呗可能是做了最多的探索。
四、运营商的很多产品和服务,运营商内部能说明白的也不多。例如有运营商高管曾对记者说,他也看不懂有些话单。十年前,某运营商开新套餐发布会,明显让利,运营商还算出了一个让利幅度,可参会的一个记者坚决地和我说,没有降价。最近一个例子,三大运营商“放心用”承诺,每家近十项承诺中,至少有一小半包含了术语及大话/套话/排比/对仗,一般人看不懂。再如,什么是5G用户,工信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很长时间都是三个说法,直到今年才基本统一。但中国联通在半年报中,不公布具体的移动用户和宽带用户,直接公布“移动和宽带”用户,真不知道这是啥口径。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在用套餐,肯定是全球最乱、最复杂、最让人看不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