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发布会上偏炫技的各种能力不同,这些手机上跑的 AI 应用能满足我们各种真实场景的智能化需求。它们不仅速度极快,而且完全跑在本地,无需向云端上传任何数据,处理同样的任务时,功耗也比去年的天玑 9400 低了一半。
天玑 9500,为一系列端侧生成式 AI 体验打开了大门。
AI 智能体
应用奇点已来
生成式 AI 今年的关键词,是「实用化」。
DeepSeek R1 等模型在 AI 技术上的突破,已经大幅降低了推理成本。基于新一代基础模型,智能体(Agent)技术的爆发让 AI 从「工具」进化成为能自主规划、执行任务的「数字员工」。多模态方向上的进展则让 AI 拥有了能融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维度信息的能力,并开始向物理世界延伸。
不论是 OpenAI、谷歌等北美科技巨头,还是国内各类创业公司,在继续探索 AI 前沿技术的同时,都在研究如何让 AI 具有自我意识,能够成为人类的帮手。相比于需要学习的常规应用,以 Agent 为代表的 AI 新应用主打一个简单直接,在很多时候还能化被动为主动。
在上个月发布的谷歌 Pixel 10 系列,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比如 Pixel10 演示的「魔法提示」功能,有点像我们常用的验证码快速输入,手机会自动收集你在应用、邮件、短信、截图、日程上的信息,然后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主动提供。全新的 AI 个人总结,可以把你一天的行程安排做一个简报式的总结,并把其中的重点推送出来。还有广受好评的指令修图能力,你只需要直接告诉 AI 你想把图改成什么样,想要增加或删除什么物体,手机就会根据你的指令调整、重绘图片。
可见,未来的 AI 手机不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变得更加像人:它能理解你的习惯,知道你每天的生活日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提醒要做的事,甚至可以在没有发出指令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生活将从此变得更轻松。
AI 手机背后的技术发展趋势也在逐渐清晰:复杂的任务需求接入云端大模型,主动、个性化的任务则交由端侧模型来完成,端侧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基于智能体的 AI 能力,要求手机上的模型能够接触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数据,在端侧不断训练,充分理解人们的意图,并 24 小时持续不间断地提供推理结果,这对于手机上的算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端侧进行生成式 AI 的推理,成为了 AI 技术落地最迫切的需求。
不止是 AI 性能翻倍
架构革新 + 全链路优化
AI 应用落地的新需求,正在推动移动芯片快速进化。在联发科的天玑 9500 上,架构的进步、先进量化技术和优化方法的应用,给端侧的 AI 体验带来了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