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三级通信军士

注册:2017-8-141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15 15:12: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登山者1979 6G标准与技术探索

6G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尽管在正式的3GPP会议中,关于需求定义和网络架构的讨论通常较为共识导向,很少出现特别激烈分歧,但背后的技术路线的讨论早已开始。各方往往在会前通过闭门研讨会、行业组织(如GSA这种)或白皮书等形式提前表达立场,以影响标准走向。尤其在6G网络架构层面,不同厂商之间的分歧难以避免。例如,在《Light Reading》的报道(Ericsson and Samsung Clash Over Open RAN in 6G)中,爱立信与三星在CU-DU分离架构上是存在分歧的。



一、背景: CU/DU分离架构

过去移动网络中的基带处理功能通常由基带单元(BBU)一体式完成。5G以来出现了将BBU功能拆分为集中单元(CU)和分布单元(DU)的架构思路。在这种架构下,
  • CU负责计算需求较低的功能(负责 “高层决策”,比如 RRC 协议(负责 UE 和网络的连接管理)、PDCP 层(数据加密和重排序)),可以集中部署在区域数据中心,覆盖多个站点。
  • DU则主要处理资源消耗高的物理层功能。负责底层执行,比如 MAC 层(资源调度),PHY 层(物理层信号处理),通常和 RU(射频单元)一起放在基站站点。
  • 这种架构支持一个CU连接多个DU,而一个DU也可以连接多个无线电单元(RU),从而实现更灵活的部署和资源分配。这样:运营商能混搭不同厂商的 CU、DU、RU(比如用 A 厂的 CU,B 厂的 DU),打破垄断、降低成本,还能灵活调整资源 —— 比如高峰期多配几个 CU,闲时关掉一些 DU。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0

二、关于6G是否继续拆分, 爱立信存在疑虑

首先是拆分架构存在性能与部署问题。爱立信 RAN 架构高级专家 Gunnar Mildh 指出:
  • CU 与 DU 之间用于连接的 F1 接口(3GPP 定义并在 O-RAN 架构中实现的接口),以及拆分后两者间频繁的 “握手” 交互(例如重配置过程中的信号交互),会带来额外问题;
  • 同时爱立信还收到部分运营商反馈,这些运营商曾尝试过 CU 与 DU 拆分,最终选择放弃拆分方案,因为他们认为整合架构能带来更稳定的性能。

其次是拆分架构成本不划算。若将 CU 与 DU 部署在同一硬件上,成本会更低;具体来看,把 CU 功能整合到站点服务器后,通信服务提供商(CSP)可省去本需在区域边缘数据中心为 CU 投入的资金,尽管此时站点服务器负载会有轻微增加(通常在 5%-10% 或更低);反之,CU 与 DU 拆分后,运营商不仅需要采购更多硬件服务器,还需维护额外的 F1 接口,运维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最后是拆分架构可靠性风险更高。Gunnar Mildh 认为,集中部署的 CU 会增加运营风险:若集中部署 CU 的数据中心发生故障,产生的 “连锁影响” 会更大,可能波及一片区域的基站。
更关键的是,技术已支持 CU 与 DU 整合部署。爱立信称,目前其 Layer 1(物理层)软件栈几乎可完全运行在通用硬件上,仅 “前向纠错”(FEC)这一项任务需要专用加速器;再结合 Intel 最新的 Granite Rapids-D Cloud RAN 处理器(该处理器提升了容量),运营商如今在一个移动站点的单台服务器上,就能运行所有 CU 和 DU 功能 —— 而在过去,这通常需要两台服务器。
同样的,在这篇论文《Surviving the Storm: The Impacts of Open RAN Disaggregation on Latency and Resilience》也指出O-RAN拆分架构下出现的各种延迟问题:
  • Open RAN(拆分架构)的F1接口会引入传输延迟、传播延迟、排队延迟和处理延迟,高于传统架构。同时,RRC消息因TLS/IPSec安全协议增加的 overhead(如RRCSetupComplete消息从23字节增至70-115字节),进一步加剧延迟。
  • 在相同的输入负载下,Open RAN由于架构性开销(主要是F1接口引入的额外延迟),其服务处理能力(μ)更低。这直接导致了系统资源更紧张(利用率ρ更高),进而使得用户感受到的平均延迟(W)增多。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1
  • 在信号风暴期间(海量 UE 附着” 场景,比如演唱会、体育赛事),假设200 UEs/s,从Open RAN与传统架构的队列长度随时间变化的比较来看, Open RAN架构在极端负载下拥塞情况更严重。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2
  • Open RAN中最后一个UE的等待时间更长。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3
爱立信的Blog<<reparing the Architecture for the 2030>>给出的6G RAN参考架构: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4
这架构里面,RAN划分为两个逻辑网络功能-Radio单元功能(RUF)和RAN区域功能(RANAF)。爱立信认为:

  • "In such a RAN system, the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ystem controlling the resources will be even higher than today" 大部分人都可以意识到, 未来的6G RAN功能将更加复杂,各部分之间的功能依赖会更紧密。
  • "The industry must be very careful to select the key interfaces to be standardized for potential multi-vendor integration, considering both the business values and the feasibility from a separation of concerns perspective. " 这就是说模块之间的边界应该清晰,耦合度要低,应该将能带来显著商业价值的接口定义为标准开放接口,个人觉得潜台词是: 不要设计一大批定义不清、互操作性差的接口,导致提高集成难度和运维成本。应该不是说F1接口吧,我觉得不是,你觉得呢?



三、三星更拥抱开放

三星一直将推广开放架构(Open RAN)作为打破市场格局的利器。在5G时代,三星就积极投身O-RAN联盟,推动RAN功能的分解(Disaggregation)和接口的开放化(Openness)。三星的理由也很实在:

首先是灵活性强。vCU(虚拟集中单元)和 vDU(虚拟分布单元)因 100% 虚拟化,能够协同工作且轻松适配多种场景。同时,CUs 和 DUs 可部署在不同位置,这带来了包括容量提升(通过集中部署 CU 实现更高处理能力)、延迟改善在内的服务与运营优势,还能支持 ENDC(4G/5G 双连接)和 NR-DC(5G 双站点连接)—— 其中 ENDC 可让移动设备同时接入 4G 和 5G,NR-DC 能让设备连接两个不同的 5G 站点。
其次是对性能的疑虑。三星强调 100% 虚拟化的 vCU 和 vDU 能协同适配场景,并且已在商用部署中得到验证 - 截至今年年底,三星将完成近 5.3 万个商用 vRAN 站点的部署,这些站点均采用 vCU 和 vDU 拆分架构。
最后对于三星而言,一个高度模块化的RAN架构(即CU与DU严格分离)意味着更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其有机会凭借在特定组件上的优势,从爱立信、诺基亚等老牌巨头手中抢夺份额。


四、总结

其实CU/DU分离,确实引入了额外的信令开销,这个观点其他厂商也提到过,比如在某次会议中,N厂商的PPT就提出6G是否继续CU/DU分离。

3GPP的标准制定本身就是一个通过不断讨论、融合,最终达成产业共识的动态过程。爱立信对CU/DU分离的态度也不一定就是反对,只是强调“高内聚”的design principle,比如爱立信在TSG109会议的提案(RP-252224)里面,提出以 “高内聚”(High-Cohesion) 原则作为6G RAN架构的核心设计准则。将UE的配置与状态管理功能拆分 across 多个逻辑实体存在缺陷(suffers from a number of shortfalls):

  • 性能下降(Drop in Performance): 因功能交叉依赖而导致的次优配置;
  • 延迟增加(Increased Latency): 因实体间协调信令而引入的处理开销。
这种以“高内聚”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是爱立信想引导业界重新审视无线接入网的功能架构。但是其潜在演进方向是否可能是将CU与DU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逻辑实体,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与观察。

640?wx_fmt=png&from=appmsg&watermark=1#imgIndex=5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5 22:26 , Processed in 0.1506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