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校

注册:2007-10-29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22 17:5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AI开始编写代码,一场关于工作方式的变革正在全球职场办公领域悄然上演。“氛围工作”(Vibe Working)——这个融合了“氛围编程”、“氛围检查”等新概念的工作理念,正从硅谷科技巨头开始,重新定义白领的工作方式。

革命缘起:从“氛围编程”到“氛围工作”

这一切始于编程领域的突破。

生成式AI展现出的编码能力,正在颠覆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催生了“氛围编程”这一新概念。企业开始争相招募掌握此项能力的人才。

科技巨头高管们今年纷纷为这种新模式站台: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亲自演示用氛围编程制作网页;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预言AI将接管中级工程任务;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的CEO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斯基甚至表示,借助氛围编程,他已成功转型为业余程序员。

这股风潮正从技术领域向整个商业世界蔓延。一些先锋企业开始设置“氛围增长经理”等全新职位,其核心职责是运用AI快速构建并验证营销方案。

微软上个月正式推出的“氛围工作”解决方案,将智能工具嵌入Office套件,使员工通过自然对话就能生成复杂报表和专业文档,让不精通技术的员工也能轻松“驾驭Excel”,在Word中实现“氛围写作”。

更广泛的“氛围化”生态正在形成。从AI视频应用Mea的专属“氛围”内容流,到OpenAI的Sora平台催生的新一代“氛围创作者”,一种不再依赖传统制作模式、基于AI生成与简单编辑的全新内容经济正在兴起。

内核与表象:当“氛围”成为新的职场哲学

在这场看似轻松的“氛围革命”背后,职场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在这场新浪潮中,许多白领岗位的职责正被重新定义为“营造工作氛围”。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指利用生成式AI处理项目中那些重复、耗时的环节,但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新型工作哲学:理想的工作状态应当是流动的、即兴的,甚至是轻松的。

“氛围”一词源自Z世代对北欧“hygge”(舒适惬意)生活理念的现代化诠释。这个原本形容朋友聚会或美好约会的流行语,如今已悄然渗透进企业管理的词汇体系。

具体表现上,经理们开始定期进行“氛围检查”以评估团队状态;一些企业试水“首席氛围官”岗位——伏特加品牌Smirnoff邀请明星担任此职以推动品牌年轻化,软件公司Atlassian则推行轮值首席氛围官制度以加强团队协作。

这一切都标志着,“氛围”正在从一句口号,落地为具体的组织实践。

理想与现实:“氛围”背后的冷思考与潜在危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打着“氛围”的旗号,工作的本质并未改变。氛围工作依然是工作。与AI高效协作并非易事,它既需要持续的实验精神,也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

氛围工作理念受追捧有其必然性。在Z世代眼中,工作的边界正日益模糊,从“懒女孩工作”到“安静离职”,职场的形式感在不断消解。年轻一代对企业的忠诚度在降低,对传统朝九晚五工作模式的依赖在减弱。

面对员工与企业文化的日渐疏离,用更温和的“氛围”理念来重塑职场形象,或许正是企业为打造更宽松工作环境所作出的尝试。

但当前职场对“氛围化”的热议,表面上弱化了专业技能的价值,实则可能折射出企业对勇于尝试的新型人才的渴求。但如果这仅仅是管理层为了标榜自己“拥抱AI”或追逐潮流,那么这种模糊的表述与盲目的试验,很可能带来团队认知与工作流程上的混乱。

值得警惕的是,当管理者将工作简单定义为“营造氛围”,可能会弱化专业知识的价值。如果企业一方面依赖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却低估与AI协作完成工作的价值,这种矛盾可能演变为新型的职场剥削。

德杰教授用爵士乐比喻氛围工作:即兴表演在听众耳中轻松自如,但这份随性自如的背后,是乐手们经年累月钻研乐理、最终变得游刃有余的结果。“劳动的本质从未改变,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必然艰辛,”她直言不讳,“认为依靠‘氛围’就能轻松工作,无需投入时间精力,这种想法实在有失偏颇。”

比如OpenAI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卡帕西提出的“氛围编程”,使得工作重心从编写代码转向审查AI生成代码的缺陷。但程序员的工作时间并未因此缩短,工作性质反而变得更加复杂。

人才悖论:企业的迫切需求与培训缺位

当前,掌握AI技能已成为职场的新门槛。企业迫切渴求具备AI应用能力的人才,急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成本优化,追逐那些AI倡导者所描绘的生产力提升蓝图。

然而,一个明显的矛盾正在浮现:尽管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AI培训机制,却期望员工能够自主掌握这项技能。

微软2024年度工作报告揭示,71%的企业领导者更倾向于录用经验尚浅但熟悉AI的求职者,而非那些经验丰富却不了解AI的人。

更有三分之二的雇主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聘用缺乏AI知识的应聘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未来"组织的调研显示,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员接受过公司提供的AI技能培训。这表明,企业在AI人才需求与实际培训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断层。

面对这一现状,职场人选择了主动求变。AI技能的学习正呈现出由下而上的自发趋势,而非依赖企业自上而下的系统培训。员工们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进行探索实践,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

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绩效中心执行主任阿姆斯特朗对此评论:"由于'氛围工作'的概念本身具有开放性,很难对这些新兴工作模式的产出进行标准化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AI已开始显现弊端。当工作者不经深入思考就滥用生成式AI,往往会产生大量被称为"工作糟粕"的低质成果。换言之,比如那些外表精美却内容空泛的分析报告,或是结构严谨但缺乏洞见的方案建议。

Marketri公司营销副总裁埃米莉·迪佛朗哥提出了专业建议:"在运用AI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策略,然后将AI作为实现这些想法的辅助工具。"

她警告:"如果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过度依赖AI反而会导致工作陷入混乱。我担忧的是,我们可能会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丧失制定战略时不可或缺的人性化思考。"


来源:36kr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3 03:06 , Processed in 0.1459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