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中将

注册:2016-11-17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0-24 10:1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腾讯科技
文丨苏扬

英特尔正站在“死亡的边缘”,危险信号被笼罩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

过去的两个月,这家芯片巨头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美国政府、硅谷巨头、风投之王先后加入“混改”英特尔的行列,短时间内,为其输送了接近160亿美元的资金。

一个个利好消息不断刺激股价上涨——从今年4月份最低点17.665美元,至10月23日收盘的38.160美元,涨幅超过116%。尤其是第三季度,营收137亿美元,净利润为41亿美元成功扭亏为盈后,其盘后股价一度涨近8%。

在这一系列资本运作中心的,是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

不过,资本的“弹药”可能会帮助英特尔渡劫,未必能让其代工业务“站上巅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须要注意:英特尔Fab 52产能真相、18A工艺的真实水平,以及代工业务何时止血。

可以说,现在的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就像站在ICU门前。

一旦18A在市场上得不到正反馈,“世界级的代工厂”、“先进制造的美国梦”,可能就会瞬间崩盘。

1000
01 产能不够,客户也不太会买账
英特尔的工艺路线图中,一度包括20A、18A、14A等先进节点,今年4月份删去了20A,转而主攻18A和14A两个大节点(也会延伸出迭代版本,比如支持后段金属堆叠和TSV的18A-P等)。

根据时间表,最尖端的14A要到2027年量产,18A是现阶段重中之重。

今年10月初,英特尔CEO陈立武手持基于18A的Panther Lake CPU晶圆为新节点背书,宣告量产年底启动。

相比联发科抢先宣布台积电2nm流片成功、苏姿丰和魏哲家手持2nm晶圆合影的画面,陈立武的照片也暗示了18A产能主要是“自产自销”,但这并不新鲜,三星晶圆代工业务也是先做集团内客户。

1000

对于英特尔的“自产自销”,目前业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其一,客户对英特尔18A工艺不感兴趣,AMD、亚马逊等合作都没有大规模落地,只有微软Maia 2的少部分订单。高通CEO安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英特尔芯片生产能力达不到高通要求,暂时无法作为其手机处理器制造商。

其二,英特尔将暂停18A增量订单扩张,主攻14A落地。对此,英特尔CFO津斯纳9月初在花旗2025全球TMT大会上委婉地表示,18A工艺仍有大量赢得外部代工订单机遇。

一位知情人士也确认18A节点短期内不接新单,“18A用在自己产品上,已经有足够量支持运营。”

保存量,短期放弃增量,核心在于产能不足。

目前18A节点的代工业务集中在英特尔位于亚利桑那州钱德勒市的Fab52工厂。该工厂于2021年动工,同期动工的还有Fab62工厂,两座晶圆厂的总投资额200亿美元,但后者目前几乎没有新进展。

对照台积电亚利桑那凤凰城工厂1期120亿美元投资、2万片的月产能来看,英特尔Fab 52月产能预计也处于2万片晶圆的水平。

产业链近期也有消息,称Intel 18A月产能预计将于年底起,以每月1000至5000片速度拉升,2026年上看1万至1.5万片,2027年后可达3万片水准。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个2万片的月产能呢?

641

知名科技网站wccftech披露过一张Panther Lake SoC草图,总面积274.2mm²,其中DIE 4为CPU,面积114.3mm²,采用18A工艺,考虑到不同配置CPU的DIE SIZE差异,CPU DIE面积取平均值100mm²,按50%的代工良率,同时考虑10%的损坏来估算,一片12英寸晶圆理论上可产出300颗CPU。

641

1000片、5000片、1万片,对应CPU全年的产出量为360万颗、1800万颗、3600万颗,2万片产能满载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可产出7200万颗系列CPU。

已退休的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在2024年中期披露过一份数据,当时的口径是酷睿Ultra SoC销量已达800万台,到2024年底将交付4000万颗。

假设2025年酷睿Ultra的交付量和去年持平,同样为4000万颗,即需要4000万颗CPU DIE,对应1.1万片晶圆左右的产能。

如果按“2026年上看1万-1.5万片”产能爬坡节奏,整个2026年的绝大部分产能都将用于自家产品代工,对外只能开出很小一部分产能,供应微软Maia 2这类小批量订单。这也是为什么英特尔短期不再接18A增量新单的核心原因。

“微软、AMD、英伟达,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订单,你生产不了,我怎么可能给你主要的订单。”蓉和半导体咨询CEO吴梓豪说。
至于为什么英特尔的18A月产能只规划了2万片,吴梓豪认为,英特尔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根据自身的需求量来规划。这个体量在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中再次得到了反映——英特尔预计2025年在新厂建设和设备采购上的投入约为180亿美元。

“台积电可以在没有订单时,直接规划12万片的产能,投资1000亿美元,英特尔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只能分两年建了大概2万片的产能,从它的资本支出和实际需求来看,非常合理。”吴梓豪说。

02 18A到底是3nm,还是2nm?
18A,即1.8nm,字面上规格很高,起码听起来要比台积电的2nm更先进,但其实18A只是一个命名上的文字游戏。除了RibbonFET架构和背面供电两个新故事,它的技术指标并没有想象的出色。

英特尔中文官网对18A的标注是“次2纳米”,英文官网是“sub-2nm”,英文新闻稿里面是2-nanometer class node(2纳米级节点),但这都不重要,反正命名可以随便写,重点是随后关于性能、功耗和面积(PPA)的一句——与 Intel 3制程工艺相比,其每瓦性能提升高达15%,芯片密度提升约 30%。

Intel 3是什么?优化版的7nm。

在一个7nm节点基础上,每瓦性能、芯片密度提升15%、30%,那它究竟是5nm、3nm还是2nm?

有两个关键指标:CPP(接触多晶硅间距,台湾地区译为周距)和Mtr/mm²(每平方毫米百万颗晶体管)。

早期,晶体管性能与栅极长度(Gate Length),即线宽直接关联——线宽越小,电流通过时间越快,晶体管性能越强。

随着线宽微缩逼近物理极限,加之FinFET等立体晶体管结构普及,CPP成为影响晶体管密度的重要特征。

641

比如,单位面积下容纳9个晶体管,通过微缩CPP,可以实现容纳10个晶体管。

根据公开数据,Intel 3这个“更名”的7nm节点,CPP为50nm,比台积电N5的51nm略有优势,但不及台积电N3的45nm。

CPP影响晶体管密度,Mtr/mm²则是晶体管密度的直接量化指标,数字越大,单位面积晶体管越多。

此前Techinsight发文称,基于高密度标准单元,台积电N2为313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3.13亿颗晶体管,英特尔18A为238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38亿颗晶体管。

另外,台积电也披露过N2的PPA(性能、功耗、面积)数据,强调N2的逻辑密度比N3E提升1.15倍,换算过来,N3E为272 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72亿颗晶体管。

641

所以,综合CCP、MTr/mm²两个有关晶体管密度的数据,大致可以将18A节点与台积电3nm看齐。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在性能、功耗、面积这些关键指标的追逐上花了太多的功夫,但过分追逐纸面数据,将会耗费了大量时间(注意不是浪费),10nm量产翻车就是这个问题。

“Intel一向对于晶体管密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1mm²面积里能塞几个晶体管,数字越高越好,简报上的MTr/mm²(百万颗晶体管/平方毫米)就是要展示一条漂亮的直线,”一位英特尔前员工曾发长文披露英特尔追逐指标数据的执念,“10nm一开始的规格定得太aggressive(激进),TMG(前技术与制造事业群)的人拼死拼活日夜加班也达不到良率。”

回到18A这个节点上来,硅谷巨头这些客户们,选择一个对外宣传是1.8nm,文字标注是“次2nm”,实际上性能可能只是3nm水平的工艺节点,理由是什么?

可能是足够的便宜。

“三星一直就是这么干,他们5nm要比台积电5nm便宜很多,实际是按7nm来定价,但这个5nm和台积电的5nm不是一个东西。”吴梓豪说。

难点在于,现在英特尔18A可靠性还未经市场验证,产能也还没拉起来,更不具备降价的客观条件。

03 亏亏亏、裁裁裁
陈立武在首秀演讲中煽情地说,“我热爱这家公司,看着它挣扎让我感到很痛苦。在知道自己能够帮助公司扭转局面的情况下,我不能袖手旁观。”

过去半年,陈立武推动了一系列调整,尤其是引入外部资本,让英特尔的股价获得了非常好的正反馈,这充分显示了陈立武作为“资深半导体人”的影响力、财技。

只不过,在“建设一个伟大的代工厂”之前,起码是将代工业务从持续亏损的泥潭中拉出来。

根据英特尔的财报,其晶圆代工业务最新一个季度收入42.35亿美元,亏损23.21亿美元仍在持续,给外界的画面就是亏、亏、亏、亏、亏,未来的1-2个季度,代工业务可能还看不到扭亏为盈的迹象。

641

另外,内部冲销带来的42亿美元这种“隐形亏损”其实还是持续存在的,只不过成本被集团覆盖了,没有在代工业务中体现出来。

除了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英特尔对连续亏损的解释之一是制造等非现金资产减值,尤其是2024年第三季度,Intel 7节点带来了31亿美元非现金减值及折旧加速费用,当季代工业务亏损58亿美元。

此前的第二季度,英特尔在财报中是这样总结的:经评估,基于我们当前工艺技术节点产能与产品和服务预期市场需求的对比,这些制造资产已无剩余运营用途。

这就好比投资了一条10nm产线,原本分5年时间折旧,现在仅仅2年就对剩的价值一次性减计。所以,每一个节点的押注都极其关键——一旦押错,结局不是从泥潭中爬出来,而是越陷越深。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原本在路线图中的20A节点,为什么今年被砍掉,以及海外多个跟成熟工艺相关的项目为何被冻结。

没有产能、没有客户,持续亏损,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将英特尔的代工业务与内部客户捆绑在一起。

641

根据Counterpoint的Foundry 2.0营收排行数据,截至2025年Q2,英特尔代工的收入同比微增3%,市场占比持平,维持在6%,而台积电增幅达到44%,份额从31%扩大至38%。

其实更关键的是Counterpoint的另一份纯晶圆代工市场份额的数据(如下图)——其中台积电已经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增长,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63%,增长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71%,而这份数据未将英特尔计算在内。

641

换句话说,英特尔如果要在纯晶圆代工市场实现增长,就需要一口一口的从台积电、三星等竞争对手的口中抢食。

减亏方面,陈立武执行的是和前任帕特·基辛格一样的策略——裁员,大范围的裁员,这其中晶圆代工业务是“重灾区”。

根据公开资料,陈立武上任以来至少推动了3轮裁员,6月份《俄勒冈报》曾根据获得的一份内部备忘录,称英特尔将对全球的10座晶圆厂进行裁员,比例在15%-20%,预计总人数超过10000人。

多轮裁员之后,截至第三季度末,英特尔员工总数为8.84万人,全球员工数收缩至10万人以内,去年9月份和今年6月份,这一数据分别为12.41万人和10.14万人。

利用裁员降本、减亏实际上在财务上已经有了正向反馈。英特尔在第二季度的财报文件中就曾强调,重组计划进行裁员导致与薪资相关的支出降低了运营费用。

不过,相比裁员、瘦身这种减亏,英特尔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及的“押对注”的策略上来,更合理的规划未来14A、1A等更先进节点的投资,以及收缩对成熟制程的扩张,减小非现金资产减值的问题,这直接决定了英特尔能够追上台积电多少。

现在,由于英特尔18A与台积电2nm之间还有一个代差,其代工业务短期天花板估计就是三星半导体——改改名,降点价,适当扩产能吸收外部客户,维持节点的长线运营。

需要注意,以上所有一切讨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基于18A节点量产酷睿Ultra 第三代处理器以及未来的至强6+处理器,能够在和AMD等对手的竞争中不丢失份额,以证明这一节点的性能与可靠性,否则不仅客户不会来,英特尔产品部门也得转单台积电。

“现在对英特尔来讲,要考虑的是18A能不能站稳,尤其是在落后台积电最先进节点一代的前提下,能不能在市场取得成功,而不是考虑客户,成功之后可能才需要去考虑客户。”吴梓豪强调。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1:29 , Processed in 0.2048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