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淑敏:中国 3G 标准的推动者
在中国,谈论 3G 产业发展,不能不提到曹淑敏。因为她是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专家组组长,负责组织运营商、国内外制造商参与 3G 技术试验。在 3G 风云变幻的时期,中国政府 3G 发展的政策十分稳健,不跟风炒作,不盲目否定,而是积极跟踪技术发展,采取务实推进的科学态度。这一系列务实政策的推行,就与曹淑敏主持的 3G 技术试验成果的技术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 3G 标准的发展史,曹淑敏不可或缺。这位 ITU 国际 3G 标准制订工作组的主席、中国国内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研究的负责人,为这一成果的取得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辛勤汗水。为了使 TD - SCDMA 能够成为国际标准,曹淑敏和其他中国代表团成员一道,在国际上展开了会上会下的努力。他们顶住了外国人几次企图将中国技术排斥在外的压力,赢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对我国技术的关注和支持。最终, TD - SCDMA 在 2000 年 5 月 ITU 会议上获得正式通过。与此同时,在与 3GPP 标准的融合过程中,曹淑敏通过与外国一些大公司的切磋、交流,使得许多外国公司由否定改为积极地支持与协助中国,最终使 TD - SCDMA 在 2001 年 3 月成为 3GPP 的标准。
陈嫦娟:最底层走出来的副总裁
2004年2月,原广东通信总经理陈嫦娟升任网通南方公司副总裁。这是陈嫦娟到网通后的又一次职务变动。在此之前的 2002年7月,陈嫦娟受网通集团委派,筹建广东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2日,广东通信正式挂牌成立,陈嫦娟出任总经理。在这个位子上,她的贡献有目共睹: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到 2003年年底,广东通信已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人民币。其中,自2003年9月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以来,月收入和用户数都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月收入和月经营性现金流入均达到数千万元。这就是人们新近认识的陈嫦娟。
然而陈嫦娟的历史却是从普通的工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在1978年还只是广州市电信局修配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的她到 1999年已经分别被中山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出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电信体制改革时,陈嫦娟出任广东省电信公司副总经理。从1996年起,她负责主持广东省通信网发展战略和科技信息化建设,在此期间,广东的通信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首创全国200电话卡、首创全国视聆通、首创全国商业网。
陈嫦娟认为在新经济背景下女性要成功的几大要素是“三新”:第一是知识新,她认为学历是有限的,但学习是无限的;第二是观念新,她说,观念决定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是创新,她以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惟有创新。为此,陈嫦娟被人称为“三新”女人。
龚双瑾;把青春献给中国通信业
现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标准化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产业部互联互通标准工作组主席。长期从事网路、交换、智能网、网间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的研究,曾在北京邮电学院担任 3年数学教研组教师。长期在研究院系统工作,从事过33万高压防护的干扰研究。1972年参加2109长途自动交换的现场试验工作,20世纪80年代参加大连首次引进程控交换机的工程,参加广东和北京的程控交换的引进工程。在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和研究制定过农村通信网、自动电话交换网、数字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智能网等技术体制,其中为编写农村通信网和自动交换网技术体制到达过全国40多个县和乡镇进行调查和测试。为满足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和引进的需要制定了一套电话交换设备的总技术规范,包括程控交换机、PCM交换机、空分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的技术规范。近年来主要在第一线从事智能网、网间互联互通标准的研究、 “电信网码号规划”、“电信网技术政策” 和下一代网的研究。主持和编写的标准有“网间主叫号码的传送”、“网间计费的补充规定”、“公用电信网间质量的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方法” 、“综合智能网技术体制”、“平等接入总体技术方案”、“软交换技术规范”等。
龚双瑾目前的研究领域是智能网、不同运营商间的网路互联互通以及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
李默芳:为了中国的移动通信事业
中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在几年之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正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字密不可分,她就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默芳。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一分子,多少年来,李默芳潜心研究通信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专业文章数十篇,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公认,在国内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她头顶上有着一道道光环: 1988 年,她先后荣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1991 年荣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1994 年 10 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 年获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 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 年分获信息产业部科技二、三等奖。在 2003 年的全球 GSM 大会上,李默芳荣获 GSM 联盟突出贡献奖,成为 8 位获奖中惟一的亚洲人。
她敏锐地看到了数字通信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并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开始奔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李默芳参加国际电联活动的时候,便开始呼吁有关部门要重视中国的第三代,她希望尽早把中国的技术放到国际标准中去,争取在第三代的时候能有所突破。
李默芳致力于中国移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系统沉井方案的研究和推进。对 GSM 的联网,对 GSM 标准在中国的实现,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和同伴一起努力把国外的技术移到中国来,真正实现国内外的互联互通。
孙亚芳:走在前台的华为董事长
作为华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孙亚芳在媒体面前曝光的频率还是比较多的,在许多华为公司的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位华为女强人的身影。然而,业界对她的了解似乎并不比任正非多多少。
孙亚芳日益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华为的董事长,还因为她被视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之一。这个相貌秀气、文雅的女性曾多次在贷款方面拯救华为。而她对任正非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在华为恐怕无出其右者。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1998 年,孙亚芳给任正非一个报告,提出三个观点: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创造的,因此要体制创新;二、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管理者;三、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接班人承认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具有自我批判能力。
孙亚芳的这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关于接班人的,而《华为基本法》中并没有这些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点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同,后来被任正非将其引用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里。
今天的华为,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对于孙亚芳来说,无论是今天还是今后,依然是中国通信业的引人注目的女性。只是她的神秘感将会同华为公司一样,随着国际化加快将会渐渐淡去。
邢炜:从女司长到普天掌门人
她曾经担任原国家经贸委高科技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中央企业工委监事会工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3 年 3 月进入普天,担任普天集团党组副书记和副总裁。在 2004 年的 1 月 5 号从欧阳忠谋手中接过普天集团的权杖后,就如一年前空降普天时一样, 48 岁的邢炜再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中心人物。
这个被称为女强人的女性经理人如何整合普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说,邢炜坐在一个“火山口”上。这种说法并不过份。邢炜面对的是一个包括 16 家直属工厂、 5 家上市公司、 20 家合资联营企业、 10 多家全资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 600 亿元的“巨无霸”企业。
不过这位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后在中央党校修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女总裁坚决实施集团整合的策略。她强调整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应该更加强调可操作性。无疑,这名务实经理人的上台更能提高普天系改制的成功率。
被评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勤奋的工作作风”的邢炜此前就已有过一个辉煌战绩。 1996 年 2 月成立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虽然挂靠原国家经贸委,但在运作上完全自负盈亏。而在邢炜领导下,该中心投入运营后的头一年就实现了盈利,随后经营状况一路阳光, 1999 年更是获得了年利润 7000 万元的成绩。
不过,这一次邢炜面对对的挑战更大。普天内部整合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更为严峻的考验在于,面对通信行业逐年增长放缓的趋势,如何集各方之力实现普天集团的整体突破,才是考量邢炜管理才能的最终一把标尺。
杨廉斯: 从工程师到厂长
十几年来,她将一个销售收入仅 4000 万元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为 260 亿元年收入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亲手缔造了现在的首信王国。她就是北京首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廉斯。
辉煌的背后是艰辛的创业。 1991 年,搞了半辈子技术工作的杨廉斯被推举为厂长,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为了救活首信,杨廉斯曾与其他员工一起站柜台卖过手机,为了合资成功,在同诺基亚谈判成功后,为取得邮电部的支持,她驱车直奔机场,将邮电部部长吴基传在登机前 10 分钟堵在在机场的贵宾室里,汇报合资情况。
首信在杨廉斯的领导下,经过两次创业,现在已成为中国通信业中的巨头。然而对于首信来说,60 多岁的杨廉斯依然是它的领航人。
有人说,50 年代的人是中国最负责任的一代人,杨廉斯可以成为这一代人的代表。
杨绵绵: 20年的海尔生涯
2000年,杨绵绵成为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总裁。1984年12月,杨绵绵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 她历任海尔集团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执行总裁、总裁。她20年如一日,始终发扬不懈的创新精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她 创造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B2B2C全新营销模式;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实施创造有价值的定单,不打价格战的发展思路,整合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上升到竞合形式的发展战略,为海尔集团的战略发展和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 企业从 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国际化企业。2001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17000多倍;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0%;海尔产品从1984年的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发展到白色、黑色、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200多个规格品种; 17年来海尔保持了年均78%的高速稳定增长。
从1984年海尔创业至今的20年耕耘奋斗,杨绵绵与“海尔人”一道不仅打造了一个世界名牌,也打造了自己事业与人生的辉煌。杨绵绵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优秀管理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和“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巾帼发明者”等荣誉称号,被光荣地推选为第七、八、九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明天: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从湖北通信管理局局长到现在的中国网通集团南方分公司副总,张明天在 2004 年又一次的转换了她的角色。
张明天是 60 年代人中的典型代表。 1973 年高中毕业后插队五年。 1978 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 1982 年毕业后进入武汉市电信局从事技术工作,参加过国家重点工程——我国第一条实用光通信系统调测、开通的全过程,从事过光通信系统、长市数字中继设备的维护、局内职工培训教学工作。此后 10 多年来,张明天一步一步走上电信管理岗位, 2001 年 3 月,她出任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张明天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当年她带领武汉电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1999 年末,武汉电信局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87.7 亿元。在全国首创“营业厅进商场”、“中国电信上龟山电视塔”及在电台开办“电信彩虹”等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迅速改善和提升了电信品牌。在部各大城市服务质量排名中,武汉电信由第十八名上升到第二名。在湖北省通信管理局任职期间,她在局内推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理念,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互联互通、电信码号资源管理、电信服务监督、通信建设市场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行业规划、战备应急通信、行业统计和市场分析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上,并开创了多个第一,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管局网站,首建互联互通例会制度,首推码号使用承诺制度等。
如今,她已在全新的、充满挑战性岗位上,踌躇满志,准备为南方网通创造一个辉煌的明天。
赵慧玲:网络与交换标准的领路人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有一系列的头衔: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 863 计划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她还 曾 任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 IP 与多媒体标准研究组副主席、 863 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总体技术组副组长。 她主要从事于宽带网络 和下一代网络的技术研究以及通信网络发展战略 研究,主持了我国网络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从 1994 年到 2002 年,已经先后出版了 11 部专业著作。
作为国家 863 计划通信主题软交换研究领域的责任专家,她主持制定了我国软交换技术总体要求,制定的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规范了软交换在网络中的位置,明确了其功能要求、业务要求、操作维护和网管要求、协议和接口要求、计费要求和性能指标,规定了与 IP 电话及智能网的互通要求等,对指导厂商的设备研发和网络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还制定了一系列基于软交换的设备规范、协议规范和相关测试规范,使得我国在软交换的标准研究处于世界同步水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6 11:11: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