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将

注册:2004-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7 09:1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TD-SCDMA专利国产化高于7.3%
2005-1-14  
  “十分对不起,关于3G知识产权问题我目前还不方便透露任何信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某位内部人士向记者如此表示,而该人士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国内3G知识产权的谈判工作。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该项谈判依旧保持着它的低调和神秘。

  专利谈判谈什么?

  据记者多方了解,此次的3G专利谈判是由一些国内电信企业委托电信研究院牵头进行的,其中包括了运营商、设备厂商等,而按照WTO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并没有参与进来。

  谈判采取“多对一”形式,即国内多家厂商共同组建谈判小组,分别与在3G专利方面具有谈判资质的某一国外厂商进行单独洽谈。据最新的消息,目前谈判小组正在与部分欧洲企业进行协商。

  据电信研究院某位高级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在此次谈判中,各方的分歧点主要在于怎样评价和使用各自的知识产权。例如,哪些专利项目可以收费使用,哪些可以无偿使用等等。具体到TD-SCDMA,某位长期从事3G专利研究的人士表示,在TD-SCDMA技术开发过程中,部分项目是由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开发出来的,而项目的研发资金也由国内提供,但在此次专利谈判中,该部分技术的专利所属问题也是争议之一。

  另外,谈判筹码的轻重取舍也要涉及很多微妙的环节。据对谈判过程十分了解的一位人士透露,国外厂商往往把所属的一项专利分拆成多个,有的含有核心技术成分,有的则仅仅是有边缘性的知识产权技术。在和国内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交叉许可或者互换使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国内企业对此有着极为深入的分辨能力。

  当然,对于能够坐到谈判桌上进行专利谈判的企业,其前提是自身要有一定的专利持有量。那么,在此次3G的专利谈判中,TD-SCDMA又有多少国产化的成分呢?

  扑朔迷离的7.3%

  2003年年初,国内某媒体率先报导了TD-SCDMA国产专利比例为7.3%,其后这个数字被其他媒体或研究机构频频引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信息产业部曾在2002年组织了针对TD-SCDMA的知识产权评估,共有几百个专家参与此项工作。据当时参加了此次评估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按照当时的评估结果,我国企业在TD-SCDMA中所占有的知识产权比例应该远高于7.3%,最终报告里面的结论是国内厂商在TD-SCDMA的专利持有上“优势明显”。

  客观地讲,以具体数字评估专利“含金量”并不科学,因为其中涉及核心专利、附属专利等不同量级的区分。而国内厂商所具有的智能天线、同步CDMA等方面的专利是使用TD-SCDMA时无法回避的核心专利项目。

  最终的专利比例测算工作也是十分繁琐。据易观国际资深电信分析师张鹰介绍,目前国际上的一些评估算法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专利的价值所在。此前甚至发生过国外一些厂商间在评估专利谈判必要性时,采取了计算专利文件厚度的原始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在专利比例评估的具体操作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另外,随着技术标准的研发进展、企业对专利运作手段的改进,所谓专利比例也应是一个动态更新的数字。

  某位业内专家还向记者谈到,由于所涉及的市场产能极大,国家会对TD-SCDMA国产专利部分进行综合统筹,并确定出各项专利交换、交叉使用限度,以此来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因此,TD-SCDMA部分专利属国家3G布局统筹时的机密,具体数据并不对外公布。

  由此,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隐藏在7.3%这个数字背后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概念,还有着潜流暗涌的市场博弈,国内、国外厂商对这个数字各自有着不同的解读,并各自有着不同的“用途”。

  专利人才捉襟见肘

  由于国家在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运作方面起步较晚,在产业和知识产权结合方面还比较落后,相关人才储备更是薄弱。在此次3G专利谈判的准备期内,这一问题就得到了直接的反映。

  某位参与过专利谈判准备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谈到,当初为了寻找既懂得知识产权运作又懂得如何把知识产权和企业运作结合起来的谈判律师,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所谓的“知名专利学家”并不符合此次3G谈判的要求。

  据张鹰介绍,一些国外的大型公司,一般都要配备精通国际知识产权运作的律师,律师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协同工作,并长期驻地办公,同时企业会对其完成专利申请数量做出要求。但是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机构设置往往缺少这一环节。

  为了适应专利操作需要,目前大唐移动在专利的评审、提交、征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内部体系,在专业的专利维护、商业化运作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唐移动为3G专利问题设置的专门机构,无论是其人员数量还是在操作经验方面,与国际厂商相比尚处于弱势。

  3G的专利谈判又一次给我们提出了多项全新的课题,基本的技术之争,专利比例的数字游戏,3G专利人才需求的窘境,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场面对面的3G博弈中,还有很多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解读。  
原作者:通信产业报  
来 源:通信产业报

举报本楼

本帖有 3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9 15:15 , Processed in 0.11906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