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是无线通信中常见的影响到系统性能和用户感受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某些专用无线电系统占用没有明确划分的频率资源、不同运营商网络配置不当、收发滤波器的性能、小区重叠、环境、电磁兼容(EMC)以及有意干扰,都是移动通信网络射频干扰产生的原因。系统间干扰类型主要有:加性噪声干扰、邻道干扰、交调干扰、阻塞干扰。
1)问题发现与评估
干扰问题经常是通过路测或用户投诉发现的,对于路测时,由于我们不太注意通话的质量,一般表现为起呼成功率低、终端发射功率较高以及Bler较差等现象;而对于用户来说则一般表现为在进行呼叫时经常出现呼叫失败,而呼通后通话质量较差,存在吞字、断字、金属声等现象,在发现类似情况时我们一般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干扰。
2)查询基站或小区的工作状态
对于路测中发现问题的区域或用户投诉的地方,在后台网管查询此基站和此小区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告警,特别是Gps告警,如果存在GPS告警,需要先处理类似告警,如果一个基站GPS失步,则对周围基站造成干扰。
3)查询问题区域小区的干扰电平值(ISCP或RTWP值)
查询小区的各个上行时隙的ISCP干扰电平以及小区的RTWP值,另外可以通过CT工具或LMT查看相关的UpPCH的干扰值,对于RTWP和ISCP也较差的则判断可能存在外部干扰,而对于RTWP和ISCP正常,而从LMT上看到用户签名个数和碰撞个数较多,但RACH上没有消息增长(通过CT查看可以看到在POS上存在干扰值)则可判断存在UpPCH干扰。
4)UpPCH干扰处理
对于存在UpPCH干扰的小区则通过进行UpPCH偏移或者是更改小区主频点来解决。
5)系统外干扰的排查
在OMM服务器(或MINOS)服务器)上对问题区域小区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载频时隙的干扰情况,查看干扰的分布区域(此项工作也可以通过LMT进行查找)大致定出干扰的范围与影响区域以及判断干扰可能存在的位置(通过对干扰类性能指标的地理化视图)。
6)制定干扰排查方案、安排干扰人员、准备干扰排查设备
基于前几步骤的结果,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排查方案,抽调有经验的干扰排查人员,准备相关的干扰排查设备等,目前建议使用泰克频谱仪。
7)现场实测进行干扰源的详细定位
在问题区域内选择较高的建筑,在天面上进行排查(注意一定不要在地面上直接进行扫频干扰排查,如果在地面上进行排查很难发现问题,只有在干扰已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在地面发现存在干扰),并逐步在确定干扰源的方位。最终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
8)干扰源的确定与清除
发现干扰源后可以通过与用户沟通,暂时关闭可疑干扰源来判断是否准确,如确实是此干扰源,则告知当地运营商进行协调解决;如不是,则重新进行排查定位直到找到正确的干扰源。
9)形成报告与提交
这一步是对干扰排查工作的一个总结与经验积累过程,将自己对问题的处理思路、处理过程、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并提交给相关的部门,同时进行归档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