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列兵

注册:2007-2-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3 02:31: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大街上,一个女孩非常专注地边走路边抬头望天,好像蔚蓝的天空中有着外人难以察觉的秘密。行人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于是大家也都开始竞相模仿女孩。但是,似乎除了蓝天白云,确实看不到什么特别的东东呀?行人纳了闷:难道这娃戴了博士伦?虽然都这样想,但没有人愿意点破,放弃对神秘的渴望。这场面有点儿像皇帝的新装。走着走着,专注的行人没有发现下水道盖子被盗,于是一个接一个地掉了进去……愤怒的人们揪住那个始作俑者,责问她:“你这娃良心地坏!没事儿看什么天呀?”那位女童鞋表情比窦娥还冤,委屈地回答说:“我也不想呀!尼玛昨晚落枕了(如图4-18所示)!”

图4-18 跟风的代价

中国人喜欢凑热闹,跟风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冯巩在小品《得寸进尺》中有句台词:“前些年,一窝蜂全是太后;后来,一窝蜂全是皇帝;去年,一窝蜂全是格格;今年该轮到我们太监了。哈哈!太监西行,太监私访,还珠太监,火死我了!”生活圈、文艺圈如此,IT圈也好不到哪里去。3G、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4G、物联网、云计算轮番登台,炒完正面炒反面,炒作主题也在跑马灯似地变换,似乎不把它们炒焦决不收兵。

近年来,在产业升级的号角下,云计算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宠儿。2010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更是激发了各地造“云”的热情。

以地方政府为代表,中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公共项目,各地也都陆续出台了规模宏大的云计算规划。北京要建设“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要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天津要成为“国家级云计算产业总部”,重庆要建成“亚洲最大云计算基地”,广州要成为“全国最大云计算服务中心”,深圳要打造“华南云计算中心”,成都要建设“全球最大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廊坊要建成“亚洲最大云存储产业基地”。

云计算天气预报:北京有“祥云”,上海有“云海”,天津有“翔云”,重庆有“云端”,深圳有“鲲云”,无锡有“云谷”,广州有“天云”,杭州有“蓝云”,宁波有“星云”,惠州有“惠云”。全国明后年天气以多云为主,降雨的地方非常稀少,即使有也都是零星小雨。

一时间,整个华夏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造“云”运动高潮。各地政府都在忙于建造云计算中心,一些放个屁全城都能闻着味的小城市也不例外,好像云计算无所不能,甚至能够解决全球的饥饿问题和人们的便秘顽症,云计算中心建设一不小心就容易沦为政绩工程和“花瓶式”云应用工程。一些大型跨国厂商,开始到处跑马圈地,极力鼓吹云计算带来的好处,借机兜售自己昂贵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一些与云计算搭不上边的企业,开始竞相戴上云计算的帽子,或者在外把自己包装成云计算公司,来换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变成招商引资的“香饽饽”。一些地方政府则有着“担心落伍”的压力,或追求“面子工程”的动力,开始以云计算名义进行所谓的投资和项目。云计算变成了变相拿地的噱头,“挂着云计算中心的羊头”,做什么的都有,导致大量计算资源被闲置浪费。由于缺乏对云计算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思考,一些地方的云计算中心建设陷入“人云亦云”、不切实际的盲目模仿中,因而造成实际应用“天上乌云飘,地上禾苗焦”,浪费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资金。

一些已建成的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以来,由于缺乏商业模式,用户寥寥,每月的纯商业收入甚至仅够支付一名前台接待人员的工资,而每月的电费则高达几万元。这些云计算中心基本上是由政府拨款建设的,作为合作方的国外厂商则将产品一放了之,并没有真正将其投入到商业运营之中。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云计算中心反而成为国外厂商的典型示范工程,经常接待大批的“取经者”,俨然成为当地一张簇新锃亮的“城市名片”。正如冯巩在相声《点子公司》中所说的: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点子嘛!人家给蛋糕厂出一点子,救活了一家蜡烛厂。对于某些城市来说,虽然牺牲了一个云计算中心,却带动了城市餐饮、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当前,中国有些地方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已经严重偏离了云计算的初衷,这些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不但未能对已经过剩的计算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高效利用,反而演化成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更大规模的IT资源浪费。浪潮集团曾经对全国的数十个云计算中心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很多中心投巨资建成了所谓的“云”系统,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一些地方的云计算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和参观演示中心。网友戏称,云计算中心的功劳可以概括为“七个一”:花去了一笔大钱,圈走了一块地皮,盖起了一幢高楼,购买了一堆设备,培养了一批网管,接待了一群游客,提拔了一批干部。

虽然国内云计算中心建设浪潮风起云涌,国外巨头也加快了在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布局节奏,但总体来看,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成熟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应用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多加引导,而不能为云计算市场利益方所“忽悠”。

2010年9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参加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时表示,云计算,首先是发展应用,而非建硬件设施。当前国内对云计算的认识差异非常大,不少地方对云计算本质的把握并不到位,一些“云计算中心”建设计划的确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2011年4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毅一方面为即将到来的云计算时代鼓与呼,另一方面又对个别部门及地方政府的“云计算热”泼了冷水。他认为,政府不要追求云计算设备的规模,更不要说什么要做全亚洲的数据中心或全世界的某某中心。云计算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绿色,不是比规模、比设备、比厂房,千万千万不要把云计算搞成第二个房地产,搞成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云计算决不能简单圈钱圈地,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李德毅院士的话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他提出,云计算的推进是从应用开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应用为王,领域为王,需求为王。真正的云计算不是打造多少产业园,装备多少服务器,其核心是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云计算的宏观政策引导、规范标准制订等工作上,“政府不要花钱去搞产业,而要让企业甩开膀子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干”。在李德毅院士看来,当各地一窝蜂地上马云计算项目的时候,重复建设的隐患便已经埋下。

2011年5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科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徐建平在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云计算的发展使得网络计算脱离原有的物理界限,在促进诸多商业服务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云计算能否解决好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云计算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还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力图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需求不明确、盲目发展的问题,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安全、信息监管方面的隐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亟待加强规范和引导。”

云计算的实质是将现有资源用好、盘活。换句话说,如果发现资源不够,再补充也不迟。云计算实践要求各级政府更加务实,从行业和领域入手,从老百姓得到实惠入手,从解决民生入手,而不是片面追求产业规模。随着试点的推广,云计算实践还要着眼整个中国IT行业的战略布局,考虑在东北、华北、西北这些电力供应相对丰富、温度比较低的地区,设立一些国家级的海量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

在统筹管理云计算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盲目追求云计算中心规模的“大跃进”心态,大建园区,动辄喊出建成“中国最大”、“亚洲最大”云计算中心的口号,无视性价比、市场需求、应用效果、节能减排等实际因素。众所周知,贬值迅速是IT投资的共性特点,云计算中心短期内如果不能找到有价值的服务模式,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很快就会落伍。一些地方政府在云计算中心建设上存在的“大跃进”心态,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引导。

云计算建设要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并非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造“云”。一些地方政府打造的“云”,区域局限性过大,无法收集到海量数据,以满足“云计算”大开大合的数据处理需求;一些著名跨国IT巨头打造的“云”,虽然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也可以汇聚海量数据,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重要数据外泄威胁也有悖于各级政府造“云”的初衷;一些国内私人企业打造的“云”,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授权和监管,无论从资质背景、技术支撑,还是从信息数量、数据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无法提供云计算未来演化所需要的权威性和安全性。

不要迷恋云,云不是一尊大神。不要神化云计算,也不要迷信云计算。云计算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云计算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它也有自己的软肋——隐私与安全性问题。造“云”就像放风筝,谁是云的建设者,谁就有资格拽动这根风筝线,谁也就可以获得云所赋予的数据控制权。在轰轰烈烈的造“云”热潮中,各级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紧紧拽住那根风筝线,牢牢掌握云的控制权。

总之,云计算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应用的提升和推动。没有应用的提升和拉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发展云计算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单纯的“烧钱式”发展模式不可能长久。由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运维成本高等特点,因而各地区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云计算投资方在开工兴建新型云计算中心前,应认真梳理当地IT资源,评估当前计算资源是处于过剩状态,还是相对不足。对于计算资源已经过剩的,只需进行资源整合即可,以免出现重复建设,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同时,地方云计算产业发展应该遵循“先找到典型应用,再进行云计算中心建设或整合”的模式,始终将商业模式创新置于首位,始终将产业链整体发展作为决策的起点和归宿。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府在云计算中心建设上除了批地皮、批能源,还要想想去哪里弄数据来处理才行。

云计算已经成为科技强国之间下一轮竞争的重点,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云计算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就不出门上路,那样只会输掉未来。天上虽好,终非久留之地。云计算不能再重蹈网格计算的覆辙,但愿围绕云计算应用,产业界和政府机构不再堆砌美丽的神话,而是帮它卸下浓妆和彩服,恢复庐山本来面目,让它乘着应用的翅膀,一步步降临人间。毕竟高处不胜寒啊!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8 14:31 , Processed in 0.30300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