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上等兵

注册:2011-10-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09:4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请问现代接入网技术有哪些:
1、普通拨号方式
2、一线通
3ADSL
4
DSL
5
VDSL
6
、光纤接入网

7FTTX+LAN接入方式
8 ISDN
接入网技术分类比较繁杂,从接入业务的角度看,可简单地分为适用于窄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和适用于宽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适用于窄带业务的接入网技术主要有:有源光网络DLC 、无源光网络PON 、固定无线接入WLL 等,这些技术是根据不同的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其中,DLC 适用于用户比较密集的地区,PON 适用于用户比较分散的地区,WLL 适用于边远地区、不宜铺设光缆的地区、城市新居民区应急通话和小范围有移动要求的用户。窄带接入网技术比较成熟。宽带接入网技术是随着宽带业务的需求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有基于双绞线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基于光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基于同轴电缆传输的接入网技术和基于无线传输的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技术及标准
欧、美两大标准体系的频道划分、频道带宽及信道参数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较大三、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
宽带接入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的探讨
接入网(AN)是通信信息领域近年提出的概念。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及为传送电信业务所需承载能力的系统组成的,经Q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因此,接入网可由三个接口界定,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相连,用户侧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接入网的引入给通信网带来新的变革,使整个通信网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接入网的重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接入网对于所接入的业务提供承载能力,实现业务的透明传送。
2)接入网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除了一些用户信令格式转换外,信令和业务处理的功能依然在业务节点中。
3)接入网的引入不应限制现有的各种接入类型和业务,接入网应通过有限的标准化的接口与业务节点相连。
4)接入网有独立于业务节点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连接TMNTMN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1 接入网发展现状

传统的用户接入同采用的是钢缆,80年代中后期因具有Z接口的光纤环路载波系统(SLC)以及远端交换模RSU的实用化,使光纤传输设备引入到接入网领域,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入网设备。到90年代中期,先进的VS接口光接入系统问世,才进入接入网的正式发展阶段。

VS接口可实现不同厂家接入网设备与交换机的互通,接入网具有较强的业务支持能力,除支持PSTN ISDN业务外,还支持 N X 64kbS 64kbS以下各类速率、InternetX25CATV等业务。到19988月初,全国建设规模已近270万线,超过世界其它国家。此外电信部门还积极推进公众多媒体通信接入系统,并正在试验先进的ATM接入和VOD系统。

广电部门从80年代起大力发展小区CATV网,目前干线传输正逐渐采用光纤,在发达地区积极试验 HFC系统和非对称 Cable Modem,并正以CATV网为基础进行地区联网和全国联网,试图将专用CATV网改造成具有宽带数据和话音接入的宽带接入网。

我国接入网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
l)由于设备供应商本能的保护性反应,VSX接口的开放性缺乏法规保障;而且对不同厂商设备之间互通性、兼容性及完备性测试体系的研究滞后,缺乏较为科学的验证手段。
2)仅有VSlVS2数字接口是不够的,对宽带接入的研究跟踪和实用化进程必须加快。现阶段接入业务还仅局限于窄带ISDN范畴,而其他媒体网络共享接入段的目标基本是分离实现的(如有线电视和其他宽带数据接入等)。
3)基于 SDH技术的光纤接入网至今还未能解决好同步问题(特别是当环上节点数大于16时),当1网络边缘采用PDHxDSL同步型接口时其低频慢漂移现象对数据业务的影响更加突出。
4)网管问题。目前使用中的接入网网管维护均由接入设备厂家提供的监控管理系统来完成,VS接口及VS终端设备间数字段的维护、用户环路测试、电源和环境的监控等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用户环路的测试基本还不能接受112集中受理系统的控制(有个别公司开始这类对接试验)。目前,对接入网实现112测试的方法有两种:利用接入网自身测试板完成用户线的测试和利用测试头完成用户线的测试。下一步,网管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接入网的上层应具有对不同的接入设备的管理能力(即统一网元层管理)。虽然吨微 和我国电总已制定了接入网集中维护管理系统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 Q3接口标准,但实施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Q3接口的实施尚需时日,同时具有Q3接口的集中维护管理系统的开发成熟也需一段时间,所以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各厂家的接入网设备均由各自开发的管理系统统进行维护,还不能实现集中监控维护的要求;另一方面,Q3接口的开发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对一些小容量的接入设备,其经济性也待商榷。接入网的网管应具有管理接入网提供的各种业务的能力,如DDNCATV等。各种叠加网数据接口所采用的永久或半永久性连接不利于对其工作进行监测,从网管角度说实际上是处于阻断状态。接入网与交换机(传统PSTN设备)的网管应能互通,如配置管理应能在一点完成。TMN标准的制定中来自非技术的制约因素过多,致使管理网的一体过程将漫长而又复杂。
5)一些设备供应商采用的信令转换架方式加入,实际是新增局,违背少局所、大容量的网络组织发展原则。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9-3 03:04 , Processed in 0.25697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