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为层间切换、边缘切换应用探讨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华为层间切换与边缘切换在室内微蜂窝(Micro)与室外宏蜂窝(Umbrella)之间的切换控制应用。 关键词 切换 层间切换算法 边缘切换算法 主要内容 1. 华为切换简介 1.1. 概述 切换作为无线链路的重要控制手段,能够保持MS在穿越不同的蜂窝小区时通话的连续性,减小掉话率,降低拥塞率,并能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 根据不用切换判决触发的条件,我们可以分为紧急切换,负荷切换,正常切换(包含边缘切换,层间切换,PBGT切换),速度敏感型切换,同心圆切换。 1.2. 切换算法流程图 1.3. 层间切换算法 只有在不同层或同层不同级之间才有层间切换。其触发条件为: (1) 邻小区电平值高于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 (2) 邻小区16BIT排序排列在服务小区之前 (3) 满足P/N判决,如5秒统计时间内有4秒持续处于最好 相关参数: (1)切换——【小区描述数据表】 l 层间切换门限(dBm) l 层间切换磁滞(dB) (2)切换——【正常切换数据表】 l 层间切换统计时间(秒) l 层间切换持续时间(秒) 1.4. 边缘切换算法 边缘切换的触发条件为: (1) 服务小区已低于边缘切换门限 (2) 目标小区排在最前,但不要求电平值大于层间切换门限和层间切换磁滞的关系 (3) 满足P/N判决,如5秒统计时间内有4秒持续处于最好 相关参数:切换-【正常切换数据表】 l 上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dBm) l 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dBm) l 边缘切换统计时间(秒) l 边缘切换持续时间(秒) 2. 层间切换的应用 2.1 实践试验-层间切换在宏蜂窝至室内微蜂窝的应用 实践案例:A小区为大厦微蜂窝小区,层级为3层2级,D、C、F小区为相邻宏蜂窝小区,层级为3层3级,分布位置如下图。 图1 (案例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 ![]() 微蜂窝覆盖区域为MAICRO,为A小区,定义为3层2级; ![]() D、C、F为Umbrella小区,定义为3层3级。 目的:控制在大厦之外的覆盖范围为靠近大厦的公路路段较近区域,并且控制只吸收长时间驻留该区域的手机用户,对于快速移动通过该路段的手机用户尽量不做话务吸收。 处理手段: (1).修改层间切换门限及层间切换磁滞 a. 理论依据: 根据华为切换算法,切换触发的条件都包含了16bit的排序结果,16bit最终取值越低,优先级越高,则排序靠前。如果16,15位取值相同,则14位层间切换磁滞位的取值可以直接影响最终排序结果并在满足其它相应的条件下触发层间切换。 华为切换资料: b. 参数修改: 参数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A小区的层间切换门限,那么在A小区作为邻区时,在第14位排序时就更难满足置0的条件,只有在A小区接收电平值较高的时候才可能满足置0条件以使得排序靠前。 c. 说明: 从层级优先级来看,只能由低优先级小区向高优先级小区才可能发生层间切换,也就是说只有用户在占用D、C、F小区信号进行通话时可能从D、C、F小区向A小区发起层间切换。 在不考虑负荷切换和小区间切换磁滞设置的前提下, 在图中大厦A入口区域: 情况一: 这时若D作为服务小区则16bit排序的14位置0,同时C小区16bit排序的14位也置0,而A小区16bit排序的14位置1。此时C小区排序结果在最前,也就是说,当D小区接收电平低于边缘切换门限值时并满足P/N准则时就可以触发由D小区向C小区的边缘切换,而不会触发D小区向A小区的层间切换。 情况二: 此时在A入口区域这3个小区16bit排序的14位都置0,但是由于A小区优先级更高,所以排序结果靠前,则满足P/N准则时可以触发由D小区向A小区的层间切换,而不会触发由D小区向C小区的边缘切换。 综上所述,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最初的目的,只有在大厦附近覆盖区域MS接收电平值持续高与-70dbm时才会触发由其他小区向大厦微蜂窝小区的层间切换。 (2).修改CRO,TO,PT参数以控制C2值 a. 理论依据:根据C2值计算公式,可以通过设置CRO,TO,PT控制某个小区C2值的大小,改变其他小区向该小区发起小区重选的难易程度,以达到话务分担的目的。 华为数据配置资料: 小区重选时采用的信道质量标准为参数C2,其计算方式如下: (1)当PENALTY_TIME不等于11111时,C2=C1+CELL_RESELECT_OFFSET-TEMPORARY_OFFSET×H(PENALTY_TIME-T) 其中: 函数H(x)=0,当x<0时; H(x)=1,当x_0时 T是一定时器,它的初始值为0,当某小区被移动台记录在信号电平最大的六个小区表中时,则对应该小区的计数器T开始计数,精度为一个TDMA帧(约4.62毫秒)。当该小区从移动台信号电平最大的六个邻区表中去除时,相应的计数器T被复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原服务小区发生小区重选后,原服务小区成为新服务小区的邻区时,对应的T被置为PENALTY_TIME(原服务小区的参数)计时,此后PENALTY_TIME-T <0,即C2=C1+CRO,不对原服务小区进行惩罚。” (2)当PENALTY_TIME等于11111 (即=31) 时 , C2=C1-CELL_RESELECT_OFFSET(CRO). CELL_RESELECT_OFFSET用来人为地修正小区重选参数C2。 TEMPORARY_OFFSET的作用是:从计数器T开始计数到计数器T的值达到PENALTY_TIME规定的时间期间,给C2一个负作用的修正。 PENALTY_TIME是TEMPORARY_OFFSET作用于参数C2的时间。但PENALTY_TIME的全1编码保留用于改变CELL_RESELECT_OFFSET对C2作用的符号。 CELL_RESELECT_OFFSET、TEMPORARY_OFFSET和PENALTY_TIME是小区重选参数。当小区重选参数指示PI为1时,它们在小区的BCCH信道上广播;若PI=0,则移动台认为上述三个参数为0,因此C2=C1。 若移动台计算某邻区(与当前小区位于同一位置区)的C2值超过移动台当前停留小区的C2值,且维持5秒钟以上,则移动台将启动小区重选而进入该小区。若移动台测量到一个与当前小区不在同一个位置区的小区,其计算得到的C2值超过当前小区C2值与小区重选滞后参数的和,且维持5秒钟以上,则移动台将启动小区重选而进入该小区。但必须注意,每次由参数C2引起的小区重选至少间隔15秒,这是为了避免移动台频繁的小区重选过程。 由无线信道质量引起的小区重选以参数C2作为标准。C2是基于参数C1并加入一些人为的偏置参数而形成的。加入人为影响是为了鼓励移动台优先进入某些小区或阻碍移动台进入某些小区,通常这些手段都用来平衡网络中的业务量。 影响参数C2的因素除C1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因素,即:小区重选偏置(CELL_RESELECT_OFFSET,以下简称CRO)、临时偏置(TEMPORARY_OFFSET,以下简称TO)和惩罚时间(PENALTY_TIME,以下简称PT)。 CRO为一量值,它表示对C2的人为修正值。TO表示对C2的临时修正值。所谓临时是指它仅在一段时间内对C2发生作用。而这段时间则由参数PT确定。 2.设置及影响 上述三个参数的调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于业务量很大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小区中的通信质量较低时,一般希望移动台尽可能不要工作于该小区(即对该小区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PT为31,因此参数TO失效。C2的数值等于C1减CRO,因此对应于该小区的C2值被人为地降低,从而使移动台以该小区作为重选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网络操作员根据对该小区的排斥程度,可以设置适当的CRO。排斥越大,CRO越大,反之,CRO越小。 第二,对于业务量很小,设备利用率较低的小区,一般鼓励移动台尽可能工作于该小区(即对该小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情况下,建议设置CRO在0~20dB之间,根据对该小区的倾向程度,设置CRO。倾向越大,CRO越大,反之,CRO越小。TO一般建议设置与CRO相同或略高于CRO。PT主要作用是避免移动台的小区重选过程过于频繁,一般建议的设置为20秒或40秒。 第三,对于业务量一般的小区,一般建议设置CRO为0,从而使C2=C1,也即不对小区施加人为影响。 3.注意事项 上述参数的调整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建议设置CRO的数值超过25dB,因为过大的CRO会使网络发生一些不稳定的现象。
b. 参数修改: 首先应将小区重选参数指示(即Cell Reselect Parameters Indication(PI))设置为:是,此时下面关于CRO、TO、PT的参数设置才有效。 c. 说明: 通过此参数修改可以人为控制A小区C2值,在20秒之内,使A小区的C2值略为降低,则快速通过A小区覆盖区域的手机用户不易在空闲状态下重选至A小区上;反之,较长时间停留于该小区的手机用户如果停留时间超过20秒以上则A小区的C2值将增大6db,此时手机将更容易重选至A小区并驻留该小区,从而达到话务吸收的目的。 3. 边缘切换算法的应用 3.1. 实践试验 同样按照上面分析层间切换的案例,再来分析边缘切换的情况,如图: 目的:控制占用A小区通话的手机用户尽快切出至其他小区。 处理手段:修改边缘切换相关参数配置 a. 理论依据: 由于A小区层级优先级高于周围其他小区,所以无法触发由A小区向周围小区的层间切换,但是可以在满足条件时触发边缘切换。可以通过修改相应的参数达到控制边缘切换的难易程度。 b. 参数修改: 参数修改的目的: 其一: 提高上行、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使得A小区能够提前达到边缘切换的触发条件。比如,下行链路边缘切换门限改为35时,那么手机接收电平值在低于-75dbm,并且满足其他条件时就可以触发边缘切换。 其二: 减小边缘切换统计时间和边缘切换持续时间可以增加边缘切换触发对电平值改变的敏感程度,以达到我们希望用户在占用A小区信号进行通话时,电平一旦恶化就尽快切出的目的。 c. 说明: 从层级优先级来看,只能由低优先级小区向高优先级小区才可能发生层间切换,也就是说用户在占用A小区信号进行通话时不可能触发从A小区向D、C、F小区的层间切换,同时由于A小区与这些小区同层不同级,所以也不会触发PBGT切换,那么在正常切换流程中只可能触发边缘切换。 假设在B入口区域: 此时若A小区为服务小区,电平值已经达到了边缘切换门限,同时电平值(-82dbm)又低于层间切换门限-层间切换磁滞(-80dbm),此时A小区14位排序为1,所以D、F小区一定排序在A小区之前。当满足P/N准则时,即4秒中有3秒中持续处于最好,所有边缘切换的触发条件都已经满足,就能够触发由A小区向D、F小区的边缘切换。 4. 总结: 通过上述实践案例,可以看到,通过对华为切换算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不同参数设置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