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118|回复: 0
打印

MRP技术与应用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上等兵

注册:2008-1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0 11:50: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MRP技术
在以上几种提高容量的方法中,1/3复用是最紧密的复用方式,容量提高比较大,频率利用率很高,但干扰增加也很大。2/12复用需要增加基站的扇区数,从而增加了基站的天线数量。下面着重介绍一下MRP技术。
1.1 基本原理
  MRP技术就是把所有可用载频分为几组,每一组载频作为独立的一层。做频率规划时逐层分配载频,不同层的频率采用不同的复用方式,频率复用逐层紧密,也就是说在整个网络中采用不同的复用类型。MRP打破了固定频率簇的概念,载频分配灵活,使一个扇区分配的频率不可能与邻近扇区的完全相同,改善了跳频效果,这也是MRP优于固定频率复用(如4/12、3/9)的地方。在固定频率复用的网络中,共用同一组载频的邻近小区,其频率完全相同,跳频增益不够明显。
  如果可用频率为7.2 MHz,那么可用载频数为36个。假设载频编号从1至36,分成4组,分组方式如表2所示。其中,广播控制信道(BCCH)组有12个载频可供复用;业务信道分TCH1、TCH2、TCH3三组,每组分别有9、8、7个载频可供复用。在频率规划时,先分配BCCH,12个载频按4/12复用方式,每个小区分配1个BCCH载频;接着分配TCH3,每个小区分配TCH3中的1个载频;然后依次分配TCH2、TCH1。这样,每个基站扇区最多可有4个载频(1个BCCH和3个TCH)。如果按传统的4/12复用方式,每扇区最多只能有3个载频。
1.2 平均频率复用系数
  为了度量频率复用的紧密程度,引入平均频率复用系数的概念。
  平均频率复用系数=总可用载频数÷每扇区最大载频数
  如果总可用载频数一定,则每扇区载频数越多,平均频率复用系数就越小。仍以7.2 MHz带宽、36个载频为例,若采用传统的4/12复用方式,每扇区最多3个载频,平均频率复用系数为12;若采用上述MRP分组复用方法,每扇区最多4个载频,平均频率复用系数降为9。通过精心的频率规划,平均频率复用系数还可以进一步缩小。据介绍,最小平均频率复用系数可为7。
1.3 BCCH的分组方法
  由于BCCH不使用DTX和跳频,发射功率大,干扰特性与TCH不同,为保证BCCH的安全,用于BCCH的载频数应不少于12个。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12~15个。
  (1) 连续的BCCH分组
  连续的BCCH分组就是BCCH载频连续选取,如表2所示。这样做的优点是BCCH和TCH的交互影响小,缺点是分配BCCH载频时需考虑邻频干扰。
1.4 TCH的分组方法
  (1) 严格的MRP
  严格的MRP就是各层TCH载频严格分开,互不重叠,如表2所示。频率规划时,载频逐层分配。这样做的优点是TCH载频调整容易,某层TCH出了问题,只要调整那一层即可,不必考虑其余频率层的影响;缺点是在郊区有些载频用不上,造成频率分配困难。由于基站载频数是根据话务密度的分布而设的,在郊区及农村话务密度低,基站的载频数相应地也少。假设在农村地区设了许多全向2载频的基站,这些站只能分配BCCH和TCH1这2个载频,即使有合适的TCH2或TCH3也无法使用。
  (2) 改进的MRP
  为了克服严格的MRP分组方法的不足,对TCH的分组加以调整,出现了改进的MRP,如表4所示。在改进的MRP分组方法中,TCH3分组不变,而在TCH2组中增加了TCH3的频率,在TCH1组中增加了TCH2的频率。这样,在做郊区及农村频率规划时,选择余地就大了。
1.5 MRP技术对无线网络容量的提高
  采用MRP技术,实质上是以牺牲部分网络质量为代价,来换取网络容量的提高。在使用MRP技术的网络中,TCH载频复用距离比4/12复用方式更近,增加了每个扇区的可用载频数,从而增加了无线网容量,提高了频率利用率。MRP技术可根据容量需求及话务量分布情况进行频率规划,在需要扩大容量的地方(如市区)增加载频,频率分配灵活,可逐步提高网络容量。以7.2 MHz带宽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MRP技术,无线网容量比4/12复用的网络提高47%。
5 MRP技术的实际应用
  山东省第6期GSM工程已经启动。这次GSM扩容工程频率复用采用改进的MRP,跳频采用基带跳频技术,所用频段为896.8~908.8 MHz/941.8~953.8 MHz,带宽12.2 MHz,共计61个载频,载频编号为34~94。预留了4个载频供微蜂窝使用,则宏蜂窝有57个载频可用。若采用传统的4/12复用,基站最大配置到5/5/5,每个基站可容纳移动用户3 424户。但采用改进的MRP技术后,基站最大可配置到6/6/6,平均频率复用系数降为57/6=9.5,每个基站可容纳移动用户4 272户,基站可容纳用户数量比5/5/5站型提高了25%。
  从理论上讲,基站载频配置数还可以再多一些(例如可配到7/7/7甚至8/8/8),但考虑到网络的质量及安全性,频率复用的紧密程度不宜大幅度提高,所以本期工程基站只配置到6/6/6。由于这次工程首次采用MRP技术,为确保BCCH载频的质量,BCCH取了15个,具体的频率分组如下:微蜂窝:34~37;BCCH:80~94;TCH1:38~79;TCH2:48~79;TCH3:57~79;TCH4:65~79;TCH5:73~79。
  在使用MRP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采用MRP技术,由于同频复用距离缩短,同频干扰变大,必须采用跳频、动态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技术对抗干扰,这也是MRP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跳频就是载频按某种频率序列进行跳变。跳频包括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两种。基带跳频是基站的每个收发信机工作频率固定,每个时隙的信号按跳频序列切换到发射相应频率的收发信机上。基带跳频需有3个以上的收发信机才能获得跳频增益。射频跳频是使每个收发信机的工作频率按一定的跳频序列发生跳变。跳频的作用是提供了频率分集和干扰分集,改善了最坏情况,均衡了网内干扰。据有关测试,3个载频参与跳频时,可得到3 dB的跳频增益,若跳频数量增加,跳频增益也会相应地增大。
  动态功率控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移动台和基站的发射功率。在保证良好接收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发射功率,这样不仅延长了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全网的干扰。不连续发射就是移动台和基站的发射机只在讲话时开启,而在通话间隙由系统发送舒适噪声。与动态功率控制的效果一样,不连续发射节省了手机电池,降低了全网的干扰。
  (2) 采用MRP技术,不论TCH载频复用多么紧密, BCCH载频数不能少于12个,以保证系统控制信道的安全。
  (3) 采用MRP技术分配频率时,要注意频率分配的顺序。一般来说,应先分配BCCH,然后分配TCH5,接下来做TCH4,逐层规划,最后分配TCH1。这是由于TCH5的载频个数少,频率分配较难,因此做完BCCH后应先做TCH5,且使其限制条件较少,例如对每个小区定义较少的邻区,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的载频间隔较小等。随着载频数量的增加,应逐步增加限制条件。
  (4) 不同区域基站的频率应分别规划。为保证重点,使市区的干扰达到最小,在做频率规划时,应将基站分为市区、郊区、农村等几个区域,市区基站太多时,也可将市区分开。频率规划时先做市区,后作郊区及农村。
  (5) 根据具体的干扰情况,调整邻区设置。每一小区的相邻小区作为初始条件,需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据此分配频率。在做某一层的频率规划时,若有两个邻近小区同频,那么在做下一层频率规划时,就应将这两个小区定义为邻区,以避免再次同频。这里需要注意,实际工程中的基站布局不像标准的六角形蜂窝图那样,相邻小区与不相邻小区一目了然。实际的基站设置千差万别,如果一个站(小区)天线太高,它可能对一个很远的站(小区)造成干扰,这两个站(小区)就不能同频。
  (6) 计算机产生频率之后,应人工检查一遍。若发现不合适的频率分配,应将条件修改后重新做,直到满意为止。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5-8-5 16:12 , Processed in 0.1647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