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新人,理解下系统的流程,略去初始的语音信号的转换接着是
1. 信源编码,将对应信息转化为对应高速比特流。——MAC层打包生成TB(transport block) 2. 打包:TB包含信道编码前的bit数据。时长为1ms(一个TTI)由很多个RB组成。TB的大小不定,取决于调度,分配的资源数量,调制编码方式,天线映射 3. 信道编码:TB——PHY层进行信道编码,——让数据流具有纠错和抗干扰能力。增加可靠性。(是在bit流中加入冗余信息,在接收端用来判错与纠错Turbo码和LDPC码)缺点是在增加可靠性的同时加大了开销。 4. 交织:打乱以前的比特流顺序,抗连续的深衰落。将干扰离散化。方便根据冗余信息恢复以前的数据。 5. 加扰:对编码后的数据,逐比特的与扰码进行运算。PN加扰起到加密的作用,只有接受端对应扰码才可以接受。同时将数据间的干扰随机化。 6. 调制:是将数据流映射到复平面的过程。QAM调制。(输入时1.0比特流输出是I\Q信号,从而映射到两个正交的载波或者两个正交的时隙上) 7. 进行基带的MIMO处理:将信道编码和调制后的比特流数据送到发送天线。 8. 层映射与预编码(送到调制天线必须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将解决数据流与发送天线的数量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将数据流送到不同的发射天线,不同的时隙,不同的子载波上。 9. 层映射:并没有将多路数据流,直接映射到天线口。而是增加层映射,从而方便MIMO的应用模式与复用和分集的选择。层映射就是将编码调制后的数据流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将彼此独立的码子映射到空间概念层上而空间概念层就类似于中转层。使串行数据流产生空间的空间概念。 10. 预编码:将层数据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不同的子载波上,不同的时隙。以方便分集和复用。预编码也就是空时编码。将编码调制后的数据送入天线端口,从而确定空间的维度资源,将预编码后的数据对应到子载波和时隙组成的二维物理资源RE上。从而生成OFDM符号,再插入CP发送出去。 11. 接收端:从OFDM的时频资源上读取对应数据,经过预编码和层映射的逆过程。解调,去扰,去交织,解码,从而恢复原始bit。 12. MIMO 用户反馈:MIOM的自适应性。根据无线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无线环境的变化一般用信道状态信息来表示。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在这些里可变的参数有 可变参数:编码方式,调制方式,层数目,预编码矩阵。 所需反馈: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标),秩大小(RI,Rank Indicator),预编码反馈(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 CQI:决定编码和调制的方式。从CQI的大小来实现自适应调制编码的过程(AMC)CQI包括信道条件,噪声,干扰估计。大了选用高阶的调制方式,系统的吞吐量就大了。小了采用低阶的调制方式,系统的吞吐量就小了。 RI:空间信道秩的大小描述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空间信道的最大不相关的数据传输通道的数目。秩是不断变化的,秩的大小决定了层映射方式的选择空间。而秩标志信息RI是通过上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来反馈的。 PMI:预编码矩阵标识。决定了从层数据流到天线的端口的对应关系。层数和天线端口确定了,预编码的可选码本集合也就确定了。根据反馈的PMI进行最优化的预编码矩阵的选择。判定准则包括(信噪比最大化,码距最小化)前者信噪比最大化对应容量最大化,可带入计算等效信噪比。后者对应误比特率最小化,由信道信息计算的最优矩阵,和可选码本比较得出最为接近的码本。 最重要的是:在恰当的时间(时隙),恰当的空间(天线),恰当的频率(子载波)为用户服务。 就是达到香浓的相对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