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总盘子,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6467.1万户,月增538.9万户。其中:3G用户14868.7万户,月减347.5万户,4G用户达到88812.0万户,月增1828.3万户。我国移动用户占比:4G ,65.1%;3G,10.9%;2G,24.0%。与上月份额相比:4G,+1.1%;3G,-0.3%;2G,-0.8%。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010.1万户,月降76.5万户,下月将跌破2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2195.2万户,月增379.6万户。(注:由于统计口径略有差异,工信部数据可能不等于三大运营商数据之和)
中国联通公布2017年6月用户发展情况: 移动出账用户数达到2.69448亿户,月净增109.1万; 其中4G用户数达到1.38808亿户,月净增543.3万; 固网宽带用户数达到7692.1万户,月净增1.6万; 固网本地电话用户达到6328.9万户,月净减55.6万。 微評: 到2017年6月,中国联通月新增4G用户已经连续12个月超过5百万,4G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了51.5%(比上月末增加1.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应注意的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主要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2I2C渠道的发力,而2I2C卡大多要求用户新办卡,4G月净增用户比整体的移动净增用户高434.2万,这意味着中国联通原有的用户流失率也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应该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另一个需关注的指标是固网宽带用户,月净增连续两个月只有个位数(几万),上半年总共净增168.5万,只有中国移动的10.9%,或者说不及中国移动上半年任何一个月的净增量。宽带用户总数已经被中国移动超过后快速拉开,目前只有中国移动的82.7%。作为我国两大固网基础运营商,固网优势已越来越弱,这一传统的“现金牛”领域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互联网网间结算政策再有调整,将进一步削弱中国联通的优势。
中国移动2017年6月用户发展情况: 移动用户达8.66506亿户月增307.8万,当年累计增1760.8万; 其中4G用户达5.93651亿户月增1041.9万,当年累计增5861.5万。 有线宽带客户达9304.1万户月增256.1万,当年累计增1541.7万。 微評: 上半年,中国移动的4G优势有所减弱。共净增4G用户5861.5万户(对比联通净增3425.7万户,电信3015万户),在新增4G用户中的份额已不足一半,但在2017年6月末的4G用户中,中国移动占比仍超过三分之二,领先优势仍非常明显。 有线宽带半年净增1541.7万户,而联通净增只有168.5万户,电信净增498万户,中国移动净增数达到电信、联通之和的2.3倍,6月更是超过电信联通新增宽带用户的三倍。同时随着魔百盒业务的发展,中国移动的宽带用户ARPU值也在逐步提升,中国移动通过移动业务拉动固网宽带的做法已经大获成功。如果中国移动再获得IPTV牌照的话,将进一步威胁到另两个运营商的利润(有线宽带是电信、联通的“现金牛”业务,收入稳定、利润重要来源)。
中国电信2017年6月用户发展情况: 移动用户达到2.2985亿户,月增283万,半年增1485万; 其中4G终端用户达到1.5202亿户,月增477万,半年增3015万。 有线宽带用户达到1.2810亿户,月增81万,半年增398万; 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432亿户,月减27万,半年减254万。 微評: 中国电信4G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已经接近三分之二,虽然仍略低于中国移动,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电信整体的移动用户数是最少的,只有中国移动的26.5%,剩下的2G3G用户只有7783万,下一步必须考虑,新增用户从哪里来?与联通的2I2C策略类似,中国电信也推出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策略,也有米粉卡、大宝红包卡等产品,但已难再找出一个腾讯这样的“王卡”合作对象。如果要争夺第二卡槽的流量分流,必须拿出更有吸引力的资费。 在中国移动的强大营销攻势下,中国电信保持了有线宽带用户的稳定增长,既没有加快,也没有放慢,这是其光纤城市、推进千M宽带及家庭融合套餐的整体作用的结果。在南方省份,中国移动撼动中国电信的宽带霸主地位还需继续努力(部分地市,中国移动的宽带用户已超过中国电信,但ARPU值仍有明显差距)。
三大运营商共同的问题: 1、第二卡槽之争。争夺第二卡槽,对自己是新增用户,对对手是业务量分流,因此三家运营商都非常重视,电信联通“真全网通终端”与中国移动“4G+"定制版,主要差异也是第二卡槽。争夺第二卡槽,导致用户更注重资费,而越来越不注重品牌和服务形成的差异化,结果是,对用户有利,但可能限制行业的发展,影响只有一个卡用户(包括使用一个卡手机的用户)的满意度感知(因为他们不是第二卡槽竞争的受益者)。 2、老用户的维系。运营商被传“老用户与狗”的段子,不能怪媒体、新媒体和用户,需要从自身找问题,对老用户的维系,做了什么,做得好吗?老用户真正感受到了吗? 3、与互联网公司等的合作。是把互联网公司、银行等只当作营销渠道,还是当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如何设计业务模式,是单独发优惠新卡,还是面向已有用户推叠加包,或者两者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