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
- 114
- 分贝
- 0
- 家园分
- 362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12-13
- 帖子:
- 11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3-8-9
- UID:
- 936883
注册:2013-8-9
|
天馈线安装部分:
天线部分:
1. 天线、馈线的安装及加固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安装后应稳定、牢固、可靠。如按设计要求无法安装的、必须现场变更的应填写工程变更单。
2. 天线的组装应符合厂家说明书要求,特别注意将润滑剂涂在紧固螺杆上,以便于将来调整天线。天线加固确保牢固可靠,注意正确使用双螺帽加固。
3. 天线方位角、俯仰角、隔离度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方位角允许偏差为±5 º,俯仰角允许偏差为±1º。定向天线的顶端与抱杆顶端距离应大于100mm~150mm。并在随工检查记录上注明角度。
4. 天线的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应良好,接地电阻阻值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天线应处于避雷针下45°角的保护范围内。天线附近不应有物体阻挡。
5.塔顶放大器与馈线、天线之间应匹配良好,做好可靠连接后,接头处应做防水、防雷处理。
6. 连接到塔顶放大器的室外光缆接头(航空头),必须按照接头上的卡槽固定好位置,并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馈线,跳线部分:
1. 馈线规格、型号、路由走向、接地方式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馈线进入机房前应有防水弯,馈线转弯处应圆滑均匀,弯曲半径应≥20倍馈线外径(软馈线的弯曲半径≥10倍馈线外径),防水弯最低处要求低于馈线窗下沿100mm~200mm。
2.馈线与天线连接处、与软跳线连接处应有防雷器;馈线在室外部分的外保护层应有不少于3点的外保护层接地连接,外保护层的接地位置在天馈线连接处、下塔拐弯之前处、馈线引入机房前在馈线洞外处。当A点、B点接地之间馈线距离大于50米,须要在塔身中间偏下位置增加一处接地。当馈线在室外多次拐弯时,也需要在中间拐弯处之前增加一点接地。
3. 馈线头与跳线的接头处应保持平直,平直段不少于40 cm,以保证馈线、跳线连接处没有应力。
4. 天线与室外跳线的接头处拧紧之后,先裹3层胶泥,缠绕时,胶泥要求拉长1倍,且层层叠压1/2,外面再用胶带裹5层(第一层从下往上,最后一层也是从下往上裹)。然后用扎带扎紧两端,要求裹得圆滑饱满,胶泥不外露。
5.室外馈线头与跳线的接头处拧紧之后,用胶泥裹三层,再用胶带裹5层(第一层从下往上,最后一层也是从下往上裹)。然后用扎带扎紧两端,要求裹得圆滑饱满,胶泥不外露。室外馈线头必须按照安装说明制作,馈线截面切除平整,不留铜屑,按图组装,正确使用防水胶。
6.室外1/2跳线不应打圈。7/8馈线最小曲率半径为25cm,1/2馈线最小曲率半径为12cm。馈线拐弯弧度一致,整齐美观,需要时可用空卡或扎带固定。
7.室外线缆的布放、绑扎、允许的弯曲半径、防雷地线及防雨水要求与同轴馈线相同。
8.馈线走向要平直,塔体部分每隔1.2米加固一处,过桥及室内部分每隔0.9米需加固一次,加固点不得在馈线拐弯处。布放每一根馈线之前及时做好两端标签,每根馈线余量小于2米。
9.馈线卡安装时垫片不得丢掉,要求安装牢固可靠、整齐美观。下面的并帽也必须拧紧。塔体之外的馈线卡应两列靠在一起。
10.室内1/2跳线尽可能不打圈,布放时应避免交叉。如必须打圈可让1/2跳线打圈的弧度一致,馈线头位置不要求一致,距离馈线头10-20cm处必须有馈线卡固定。
11.室外部分安装完毕后馈线孔要密封好,不留空隙。对馈线窗进行密封保护(不能漏光)。
GPS安装部分:
1.GPS天线固定位置必须放置在避雷针45º防护范围内。GPS天线应安装在较开阔的位置上并保持垂直,与周围金属物体保持一定距离。保证周围遮挡物对天线的遮挡不超过30度,天线竖直向上的视角应大于120度。GPS天线在水平45°以上空间无遮挡。
2.GPS天线安装角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且误差不超过±2°。
3.GPS至少与4颗卫星保持直线无遮拦连接。
4.GPS天线不可以是本区域内至高点,
5.GPS天线应与任何Tx天线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至少保持3米的距离。
6.当处于北半球时,GPS应与塔冲南的一角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在南半球则
应于钱塔冲北的一角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7.GPS天线安装在楼顶时,应在抱杆上安装避雷针,抱杆与接地线焊接使整个抱杆处于接地状态
8.确保GPS被可靠的固定好而不会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移动。
9.保证所有外部连接头不受风雨影响。
铁件安装部分:
1.凹型钢的安装工艺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立柱的垂直度偏差<1.5‰,对地加固牢靠,加.固凹钢与墙柱(无墙柱时与墙壁)固定,不得与天花板固定。
2.正常情况下,走线架与架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cm。
3.走线架接地必须除漆后使用毛刺垫片安装且相邻走线架用短连线连通。毛刺垫片应在铜鼻子和走线架中间,接地线可放在走线架内侧。
4.过桥走线架和主走线架旁边的凹钢加固要求水平,可在凹钢上打孔,用L夹板在走线架的内侧和凹钢加固。
5.走线架、凹钢加固点或支撑点距离小于2米,受力点要加固;走线架横档面向上安装。
6.机房走线架整体要保持水平,上下垂直偏差每米不超过2mm。
7.走线架连接处边缘10厘米处要有加固点。
机架安装部分:
1.机架应按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安装,如需变更应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2.机架垂直度误差必须小于1‰(2米架一般小于或等于2毫米)。同一列机架的设备面板应成一直线。机面对齐误差应≤3mm,无明显凹凸现象,机架门应开、关自如,相邻机架间缝隙应≤3mm,列间距离与设计的误差应≤5mm。
3.所有机架应对地加固,厂家有要求的应严格用厂家的配套螺丝。
4.BTS机架采用背加固(BTS高架应用2根凹钢在机架背后两侧上下加固,矮架应用1根凹钢在右侧上下加固),其他机架都必须有对顶加固,相邻机架应连接加固。
5.机架各部件油漆不应有脱落或碰伤,不得变形。
6.机架上的防静电手环要求正确安装。
7.不得使用活动扳手紧螺丝。
8. 各种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接地部分:
1.室内外总保护地线应从地网上不同的引入点引入,两个引入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米。
2.正常情况下不得改变接地装置(如不得在接地排上扩孔)。
3.基站所有设备外壳、避雷器的接地端均应做保护接地。
4.室内外接地排应分别通过95平方毫米线连接至铜铁转换排。
5.所有用于防雷接地电缆线经不小于35平方,且防雷接地线越短越好。其它所有的机壳接地线大于等于16平方,防雷地线采用黄绿色电缆,保护地线可用黑色。直流电源线正极用红色,负极用蓝色。
6.防雷地线要求直接引入接地体,不得和其它接地电缆复接。
7.室内外铜铁换排应在机房建设时分别与房基避雷带引出的室内外总保护地度锌扁铁焊接,作为基站接地点,焊接应牢靠并采取防腐措施。
8.蓄电池架、主走线架、各分支走线架、垂直走线架及水平走线架接头处均要求除漆且垫毛刺垫片接地。
9..接地引入线和工作地两根95平方的接地电缆要求接至接地铜排(铜板凳)的下侧最左、最右面的两个大孔。
10.接地线应顺直往下走,不得成直角弯、锐角弯甚至打圈往回。
11.馈线窗应布放接地线。
12.室内外地线连接处必须采取防腐措施。
13.两个电源系统不得互相连通,包括走线架以及凹型钢,特别是工作地线要求互相绝缘,
14.两套电源系统的接地铜排不得直接复连,在机房接地点全部用完的情况下,可将两个铜排的总保护地线连至同一个铜铁转换排。
15.传输机架内接光缆加强芯的端子板要单独放一根保护地线到室内接地排。
信号电缆部分:
1.线缆的规格与走线路由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布放路由应不影响维护和将来扩容。线缆的成端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线缆两端应有明确标志。
2.布放电缆时,应无交叉、层次分明、整齐美观。
3.绑扎电缆松紧适度,线扣扎好后应将多余部分齐根剪掉,不留尖刺,线扣朝向一致,间距均匀。
4.电缆不得有破损、断裂。任何线缆中间不能有接头。
5.传输电缆两端插头应完好无损,正确插接牢固。
6.传输电缆转弯半径不应过小(不小于60mm),在拐弯处应留有余量。
7.传输电缆接头的制作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屏蔽层破皮不得太长,不应露铜,并用热缩套管保护。正确选择压接模具,压接牢靠。焊点要求光滑饱满,不得虚焊,假焊,漏焊。
8.传输电缆每根都应做导通测试,以防短路、断路现象的发生。
9.BTS机架到传输架DDF的传输线要求放到位,绑扎美观,做好头子,不得凌乱的堆在架顶。
10.尾纤在机柜外布放应采取保护措施,在槽道内(走线架上)应加套管或线槽道保护,无套管保护部分宜用活扣扎带绑扎,扎带不宜扎得过紧,编扎后的尾纤在槽道内(走线架上)应顺直,无明显扭绞。光纤跳线在机架内应作盘留,盘留长度≥400mm,盘留曲率半径≥40mm。
电源线部分:
1.380V电源线色谱要正确,ABC三相依次是黄 绿 红,蓝色零线。黑色或黄绿线用作保护地。
2.交流零线不得经过任何熔丝、开关,必须直接通过铜牌相连。
3.从配电箱、交流屏、开关电源架的熔丝配置要求前者比后者要大。
4.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1/2馈线、信号线分开排放。
5.机房内的交直流电源线必须采用阻燃电缆。
6.铜鼻子必须经过镀锡处理后方可与设备端子相连。螺栓穿向应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平垫、弹垫齐全(弹簧垫片应加装于螺帽一侧),螺杆露丝2-3螺纹。
7.电源线与铜鼻子连接必须采用压接或焊接方式,根据铜管长度来确定电源线的开剥长度,套上铜管之前注意要撕去电缆的绝缘纸,要求压接或焊接牢靠(压接不得少于2道),且用相应颜色的热缩套管保护。
8.直流线的热缩套管颜色为:高电位用红色,低电位用蓝色。380V交流线:ABC三相依次为黄 绿 红,零线用蓝色。保护地线用黑色。
9.所有电缆布放要求平直、整齐、美观,绑扎均匀。扎带的间距要求:线径大于1cm时: 25cm—30cm一档;线径小于1cm时 15—20cm 一档。
10.电缆拐弯处弯度要自然圆滑,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铠装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2倍。特别是在设备端连接电源线时不能出现“S”型弯。
11.电源线和熔丝、接线端子连接处不能有应力,必须保留一段直线距离之后才可以拐弯,铜鼻子上套管长度要合适,不得影响到接触面积。
标签、蓄电池部分:
1.所有布放的线缆两端都必须有标签,并注明××设备 → ××设备。
2.室内1/2跳线(包括双工器跳线),7/8馈线 两端必须有标签,标签贴好之后,外面要裹一层宽透明胶带。标签贴法如:TA,RA,TB,RB,TC,RC,TD,RD。
3.BTS面板上必须按规定贴BTS1;BTS2;BTS3及扇区号,施工日期,方位角,俯仰角等参数。
4.交流屏前面面板上的空气开关要注明其连接去向(如哪一个是到开关电源架的)。
5.蓄电池的组装要考虑出线路由,电池线尽可能短。电源线不得交叉、不得触地。
6.单体电池应按顺序排放,连接条及螺丝截面应涂上电力脂,螺丝拧紧,接线端子保护套要套好。
7.每块电池应按顺序贴上电池序号标签,总电压0V处为1号依此类推2号、3号…… ,
8.蓄电池抗震铁架要求对地加固并接地(两组电池架的复接地线连接位置、走向要一致)。
其他相关内容: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机房建筑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机房墙壁及地面已充分干燥,门窗闭锁应安全可靠,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尺寸等均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机房建筑的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接地电阻必须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市电已引入机房,机房照明系统已能正常使用。
3.铁塔的高度、接地、平台、抱杆的位置等均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4.开工前建设和施工单位的代表应对已到达施工现场的设备和主要器材的规格型号及数量共同进行清点和外观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主要设备必须全部到齐,规格型号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无受潮和破损现象。
主要的材料规格型号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其数量应能满足施工的需要。
5.工程建设中不得使用不合格的设备和器材。当器材型号不符合原工程设计要求而需作较大改变时,必须征得设计和建设单位的同意,并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6.当发现有受潮、受损或变形的设备或器材时,应及时由建设和施工单位代表共同进行鉴定,并作好记录(最好附有照片),如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时,应通知供货单位及时解决。
7.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器具必须符合施工安全相关规定的要求。电工作业所涉及的工器具必须有良好的绝缘效果,操作时必须具有安全措施。
8.施工现场的安全劳保用品(如安全帽,保险带,绝缘防滑胶鞋,安全警示标志等)必须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的相关规定。
工程结束后的扫尾工作:
施工结束后机房内不得零乱的堆放各种包装箱和单板。
机架内部及周围地板上不得有剪下的线扣和螺丝及其它杂物。
机架表面、墙面不应有手、脚印和其它污迹。
机房应干净、整洁,要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如不符合要求需在随工检查记录中注明。
施工结束后必须全面、认真的进行现场质量自检,特别是电源部分。
自检必须有两人进行,互相督促,操作人员必须在自检表上签字认可,确保准确安全。
每个基站安装完成后,应及时向建设单位通报。
|
|